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三临中的那些人和事│文史辑存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8:35 阅读(0)

三临中的那些人和事│文史辑存

 如今,如若说起被有些媒体称为“亚洲最大高中”、“高考梦工厂”的毛坦厂中学,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若提及它的前身——安徽省立第三临时中学(简称“三临中”),则知者寥寥,许多人会感到非常陌生,甚至闻所未闻。那么,三临中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它和近年来名闻遐迩的毛坦厂中学又有哪些渊源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去穿越历史的烟云,说说三临中的那些人和事儿。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0月淞沪沦陷,南京告急。11月,日军飞机频繁轰炸合肥。1938年,安徽的交通干线和安庆、芜湖、蚌埠、合肥等一些较大的城市,相继落入日寇之手。一时烽烟四起,战火弥漫,人心惶惶,各所学校也被迫停课或解散。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也从安庆迁至皖西立煌县(今金寨县)。偏僻的皖西、皖南山区反而成为相对安宁、可以暂避战乱之地,大批沦陷区的流亡民众纷纷拥向那里。
 
 抗战时期的安徽临时中学 
 
为满足爱国青年的求知欲,解决后方学生读书问题,民国27年、28年,国民党安徽省教育厅在皖西、皖南山区先后筹办了13所临时中学。临时中学一律以序号排名,具体为:第一临时中学设在金寨流波疃;第二临时中学设在桐城黄甲铺,第三临时中学设在六安县毛坦厂,第四临时中学设在阜阳城内,第五临时中学设在霍山城内,第六临时中学设在六安斑竹园,第七临时中学设在舒城晓天,第八临时中学设在庐江县砖桥,第九临时中学设在霍邱县马店,第十临时中学设在盱眙(因日军侵扰,不久即停办),第十一临时中学设在定远吴家圩(后迁寿县隐贤集),第十二临时中学设在泾县潘村营,第十三临时中学设在巢县油房集。短短几个月内,各所临时中学共招收中小学生两万余人。临时中学是在抗战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下创办的临时性学校,这些学校虽然条件简陋,师资不足,设备不全,存在的时间也很短暂,但它们为安徽教育的赓续,文化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当永载史册。
 安徽第三临时中学 
 
设在毛坦厂的安徽省第三临时中学,于民国28年(1939年)暑期,由全椒县古河迁至毛坦厂镇涂氏祠,起初学校没有校舍,只好将紧相毗连的涂家祠堂和黄家大茶行,改作教室和办公室。三临中首期开设11班(初中6班、高中4班、师范1班),学生780人,大多为外地学生,教职工51人。1946年1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三临中迁往嘉山,改为省立嘉山中学;本县学生并入省立六安中学,前后历时8年。吴天植、贺义昭、胡苏明等都曾担任过三临中的校长。三临中的创设结束了毛坦厂没有中学的历史,为毛坦厂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
为适应战时特点,三临中对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增加了军事训练。学生一律住校,少数本地学生也不例外。学生着装一律是灰色土布军服,戴军帽,扎皮带,打绑腿。学校作息信号也是用军号声来传达。学生除学好学制规定的文化课,还要达到一定的军训要求,少数家境较好的学生还持有枪支。此外,三临中学生还经常有组织地深入民间开展活动,通过出壁报、贴漫画、演话剧、教唱抗日歌曲、举办群众识字班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抗日救国。
三临中师生生活非常艰苦,吃的只是粗米白菜等,除了年节之外,平时难见荤腥。但是因为师生大多来自沦陷区,目睹过日本侵略者迫害、残杀祖国同胞的惨况,亲历了国破家亡之痛,满怀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懂得为驱除日寇、救亡图存而发奋学习,因而他们对眼前的艰苦生活甘之如饴,所以三临中的学生,大都能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学有所成。生于毛坦厂镇,现年九旬的后德玉老人在《关于毛中的一些事》中写道:“由于激励读书,学生发愤努力,三临中毕业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不少人还考取名牌大学,我所知道的学生就有好几个:在毛坦厂镇上的吴万春兄弟俩,先后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解放后还在北大当教授;黄凌云、李光昇考取国立南京中央大学,后来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之材;我的姐夫魏宗德(定远人),考取国立河南开封大学……”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