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铁匠 | 文史辑存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8:04 阅读(0)

铁匠 | 文史辑存

 我问百度,铁匠的祖师爷是谁?回答说是太上老君。《老子内传》云:“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生而白首,故号老子。耳有三漏,又号老聃。”传说老子曾用八卦炉(也称为“老君炉”)炼制九转仙丹以求长生。

我很纳闷,如此这般人神模棱两可之“太上老君”李耳,怎么成了铁匠的祖师爷?阅民间流传五行八作祖师爷封神榜,其鲁班、杜康、刘安、陆羽、蔡伦、毕升、范蠡、孙思邈、黄道婆等等都是地地道道的自然人,他们首创行业的功绩在正史上都有明文记载,别人无可邀功冒名顶替。惟道教领袖李耳(或称太上老君)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铁之功,神化传说中的炼丹炉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化学反应釜,与铁匠的洪炉毛关系也没有。一辈子沉浸于“形而上”的思想家却成了“形而下”器具制造者的祖师爷,岂不辱没了这位“意见公知”?
好在百度是群言堂,其中也有科学的说法:古代首次“铸铁剑成功的人,在越有欧冶子,在吴有干将和干将妻莫邪。”(语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坐实了欧冶子、干将、莫邪是钢铁刃具制造的开山鼻祖。近代海派国画大师任伯年屡屡描绘出干将莫邪夫妇锻剑场景,以精美的平面造型艺术为铁匠造像。文、图俱备,推崇干将莫邪夫妇为铁匠的祖师岂不更加靠谱?☆
 
------
 
钢铁宝剑研制成功,继之钢铁刃具的生产工艺完善成熟,自然而然的由军品实验室转化到民间推广,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手工技艺行业——铁匠,开创了铁器时代的新纪元,带来了农耕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铁器生产在手工业群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其他行业的产品以生活资料为主,而铁器产品包揽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总成。所谓手工业,简言之就是手工操作工具的技能,工欲善其利必先利其器,铁业兴盛必然为其他手工行业提供得心应手的工具,鲁班设计的锯子图纸也得经铁匠师傅的手化为实物。毛坦厂镇自古以来以手工业门类齐全、从业人员众多而著名,到20世纪下半叶,小小的山镇铁匠从业人员竟然有50多人,达到十盘炉的规模。每年产出的铁器产品八成以上供应外销,境外常年的订货客户多来自于霍山、岳西等县,木工斧木工凿由地区二级站包销,民用的长把铁勺历年大批量的远销到青海、西安等地。
铁器产品涉及到农具、匠作工具、生活用具等方方面面,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早年间钢铁工业不发达,铁匠打造产品的原料是民间土法冶炼的“方铁”,这种体型为长方形块状的铁先是用铁砂冶炼成“生铁”,再经过二次冶炼(俗称“炒铁”)成为“熟铁”。进入计划经济年代,物资部门按计划供应工业废旧钢材,品质遥遥超过“方铁”,炒铁业亦随之消迹。
铁器产品基本上都是由“熟铁”和“钢”这两种材料组成,主体为铁,刃部为钢,所以有“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的熟语。用现代材料学理论给民间所说的“熟铁”和“钢”定义,它们都是“铁”,区别在于含炭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硬度值。手工业铁器生产单位的材料来源是工业废铁,没有钢材统一规格的标识,资深的铁匠师傅通过目测或敲打听音,或者取样经炉火熔锻,能辨别出“钢”的品质,恰到好处的运用材质配合。
将钢、铁两种材料组合到一起的生产工艺有“丫钢”和“铺钢”两种,“丫”字是穿插的意思,“铺”是平面联接。铁匠根据产品的使用特点而选用相应的制作工艺,举例说:木工斧由钢、铁组合方式不同而有“中钢斧”和“边钢斧”,其用场各有不同。民用菜刀都是“丫钢”,便于用钝后手工在普通磨刀石上水磨。剪刀是“铺钢”,剪切时可保证它的一对剪股刃口紧密贴合。一件铁器工具的刃部既要硬度强又避免脆裂崩口,如何处理好“硬与韧”的矛盾在于后期的淬火工艺。手工业生产过程中,从材料到工艺没有具体参数可言,全凭经验积累。干将莫邪锻造形制相同的两把剑何以分雌雄,或许可以揣测就是由剑刃的工艺不同而有所区别。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