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寻访五谷寺│人文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7:40 阅读(3)

寻访五谷寺│人文

 寿州之南的保义集,虽然是明清之际的一个移民集镇,但却是个近现代以来“五大户”聚族而居,英雄辈出和民俗活跃的热土。尤其是抗战期间,古城沦陷敌手,保义集成为县政府临时驻地而名噪一时。

我一直有个愿望,到保义集去,是因为那里有几个朋友,更是因为那里有个听起来特别美妙的五谷寺。
经常路过保义集,不过都是坐在汽车上匆匆掠过。印象最深的是那个高高耸立的水塔,像一只陀螺被一个无形的巨人之手抽打着,日夜不停地旋转。还有一个印象是,长街的南头有一道水闸,拦路虎似的将一河仿佛是天上来水拦在高岗上。“寿州之南小南海,保义集是晒网滩,比寿州山还高三尺三”。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却道出了过去干旱缺水的险恶生存环境。我每一次从县城出发向南,过了古老的陡涧,就感觉那汽车在喘气爬坡,到顶一看,保义集又被一只大网兜兜到更高处了,水塔是陀螺,水闸似老虎,这两个奇怪的意像长久留存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
其实我想,更有味道,更好看的是五谷寺。去年因为主编《寿县文史资料》,找保义的文友陈立松和夏长先要稿子,打开一看,五谷寺三个字跃入眼帘,它透出一股莫名的静气、古味和禅意,立即就喜欢上了,非要去看看。朋友实话实说,五谷寺已无梵音钟声,只剩一座废墟了。
《寿县宗教志》载:五谷寺“在保义集南头,寺房传为唐代所建,今 不存”。文友陈立松先生告诉我,根据张洪夏常黄五户宗谱所记,当建于明代,清代乾隆年间有重修碑记。我感兴趣的是,当初张洪夏常黄五户迁徙保义,不是同族一姓,却能邻里和睦,相互照应,建祠祭祀,保有义气。五谷寺开始叫五户庵,颇有宗族意味,后来演变为五谷寺,这就有普世的宗教意思了。无论是在寺里祭祀祖先,讨论大事,或是舞龙玩灯,祈求安康,或是日陷时国民县政府搬来临时驻地,偏安苟且一隅,还有后来供销社里煤油化肥的混合气味和小学校朗朗书声……五谷寺经历了这么多的不寻常,有了这么多有趣的或无味的往事,怎么说它都不该倒掉,让它葆有香火对任何人都没有害处的。
条石、屋舍、门铺……老街风貌已荡然无存,五谷寺遗址藏在一个门厅过道的里面。像一个深居简出的老人,在时光中慢慢渡着寂寞的余生,但从它身上,从那敞着的三间大殿的地基,从那堵和隔壁邻居共着的山墙,从那根仍然镶在砖缝中的朽木,我还能感受到它的底气和韧性。《寿县宗教志》载:“今访询耆老,1940年尚存瓦房三进共二十余间,日军侵占县城时,民国寿县政府曾移驻此寺。”当年供奉菩萨的地方,以及那个民国县政府秃头赵县长办公的地方,现在是长势旺盛的萝卜白菜,丝爪翻墙而过,双攀上高大的梧桐树,风吹摇摆,寒鸦聚集。有时候,荒芜的废墟不经意间给人的震憾往往比辉煌的宫殿还要强烈。
 
------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们的愿望是多么的朴实,又是多么的美好。从农村出来的我,小时候家里年年贴门对子,老生常谈,恒古不变。后来明白,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它的伟大不是凭空想像的,是靠吃饱肚子才传承下来的。这样想来,这个五谷小寺,无论它供奉的是佛是道,都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以五种古老的谷物来命名。五谷者,稻、黍、稷、麦、菽也。在万物有灵的世界里,五谷即是五神,是让人敬畏的。“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是形容不去劳动的懒汉。而勤劳获丰还有一个条件,就是风调雨顺。保义地处高岗,虽然相距芍陂古塘不远,但近在咫尺的水龙王就是任性,不来降雨,于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上街舞龙,祈之求之。其实,这仅是心灵的慰藉或者叫一厢情愿,起作用的,是建国初发源于大别山的伟大的淠史杭灌溉工程,瓦西干渠将它唯一的一道支渠,像敏锐的末梢神经扎入晒网滩干渴的土地。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