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彪||坐在阳台观新城(散文)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08:00 阅读(0)
罗彪||坐在阳台观新城(散文)
罗彪散文:
------
坐在阳台观新城
晚饭后泡一壶茶,坐在三楼阳台的藤椅上,一边品茗一边透过玻璃墙看新城的夜景,已渐渐成了我日常生活的必须。
霸陵大道两旁的路灯,彻夜通明,在夜色的新城中像一条发着金光的巨龙通向老城区;天书酒店玻璃墙上璀璨夺目的霓彩灯,一会儿一个颜色,闪耀着人们的眼睛;居民广场上响起的舞蹈音乐,此起彼伏;还有晚饭后一家人出门散步、信步徐行在霸陵大道两旁人行道上的人们……这样的景象放在二三十年前,是梦里想都不敢想的,如今,却实实在在地呈现在眼前。自己也成为了以前想成为的“城里人”。
我所说的新城,是顶云新城的简称。顶云,这个地名来头可不小。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全国还实行集体化生产模式的时候,原顶云公社石板井村陶家寨的陈高忠老人就带领着一班子人探索与创新,率先进行了农村土地改革,先后实行了“定产到组”和“包产到户”的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与粮食产量,进一步解决了当时粮食紧缺的问题,历史性地创造了“顶云经验”,与安徽凤阳小岗的“大包干”成为我国农村改革最前沿的两面旗帜,合称“北凤阳,南顶云”。顶云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第一乡。
顾名思义,新城就是指新建的城,凸显在一个“新”字上。这一名称初见于2013年,广为人知于2018年。当时新城建设初见样貌,为了与老城区相区别,就取名为新城。政府为了能更好地、有效地管理新城周边及城区内的自然村寨以便于开发建设,决定将其中的八个村并为一个村,取名为——新城村,后又更名为——新城社区,我所在的村也编在其中。
新城与新城社区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没有新城的崛起,就没有新城社区的由来。而说到新城的建设与发展,这就与我们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了。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建新城也是如此。新城的建设依托沪昆高速铁路通过顶云而起,并且在这儿建了一个关岭站,以方便外界游客到黄果树瀑布及县内的旅游景点旅游观光,以此带动全县的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也更加便利了我们的出行;霸陵大道的修成通车,将新城区与老城区直接相连,缩短了以前从顶云到县城的40多分钟的车程,现在只需用10多分钟便可到达,也为推动新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金碧辉煌、高耸入云的天书酒店也是为了能让外界游客有一个安逸舒适的住宿而修建起来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大酒店,矗立在高铁站旁的不远处。
新城的建设是在我们这代人的眼皮底下进行的,自从开始修建以来,农田与山丘、河溪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随着一个个建筑工程队的相继入驻,新城开发区的工人也越来越多,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运土方车辆的增加,广阔的田野一天一个样,一座座高楼大厦、商业群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居民小区落成竣工,一个个居民广场先后投入使用。
新城在修建,村庄也在变化。以前的瓦房不见了,泥巴路不见了,厨房里烧柴的灶不见了,牛马等牲畜不见了,随之而起的是两三层高的小楼房、硬化路、太阳能路灯、电磁炉、电冰箱、液晶电视、家家户户门前停放的小轿车、大货车以及人们脸上洋溢的幸福感。
新城的建成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方面的便利。现在出门就有公交车站,老年人还有公交卡,出行方便了;教育园区也逐渐搬到新城区内,孩子们上学方便了;许多商场、超市遍布新城区内,购物方便了;居民小区里,除了买房而居的以外,大多数都是响应政府的异地移民搬迁政策而搬来的贫困户,脱贫致富也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