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钟爱妈妈的“千层底”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09:36 阅读(0)

钟爱妈妈的“千层底”

 高传博(吉林榆树)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年来,每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一种母爱的温情便溢满全身,此时,我的面前出现的情景,是母亲一针针地纳鞋底,是她手指被针扎出来的鲜血。
童年的记忆是刻在心中的,历久弥坚,挥之不去。我最喜欢妈妈手工做的布鞋了,春夏秋冬穿着妈妈做的鞋,踏踏实实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穿着妈妈做的鞋,我走过童年,走过少年,走过青年……  
现在是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少看到有人穿布鞋,大人小孩都喜欢穿牌子。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过去东北的农村里的人穿的鞋都是自家做的布鞋。而且妈妈做的居多。妇女都以做好的针线活为荣,谁家姑娘做针线活好就会得宠,有小伙子的人家就该惦记了,针线活最主要表现就是做鞋。   
手工缝一双布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是做袼褙,也叫打袼褙。夏天在农闲的好天气里,先用白面熬面糊,然后用吃饭的小四方桌子,支在小院的太阳下,用不能再穿的旧衣服、破床单、被里等破烂衣物,还有平时攒的碎布头,花布块儿,撕成一片一片的,再将这一块块边角料儿叠加起来,铺平、铺匀,一层面糊放一层布,用手“啪啪”地拍着桌面,把四层或者五层旧布拍得紧紧实实地帖在一起,再看看妈妈的手全是浆糊。手指头都变黑的了。将粘好的布,放在太阳光晒,小半天的工夫就晒干了,揭下来就成了袼褙。   
袼褙五颜六色的,袼褙成张,四方桌面积大小,妈妈拭去脸上的汗水,欣慰的笑了。
 
 
          
袼褙是做鞋底用的材料,把袼褙按照人脚的大小,剪成鞋底的形状后,也就是做鞋样子。家中有几口人就做几口人的鞋样子,单的棉的都有款式各异。根据鞋样子剪袼褙,然后就开始衲鞋底了。    
纳鞋底的工具用锥子,顶针,缝衣的大针。一般鞋底为五、六层袼褙厚,也叫“千层底”,妈妈做鞋前,先用玻璃锤子纺麻线。
 
 
 
我现在还能回忆起来母亲给我们做鞋的情景,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用锥子在鞋底上先扎出一个小孔,然后把针从小孔中穿过去,再用顶针一顶,翻过鞋底,捏住针将绳拽出后,将绳在锥子把上挽两三个环,用力将绳拽紧。绳子老拽磨出了毛,她就用嘴唇抿一下,针扎涩了,她就在前额的头发中荡一下。纳鞋底是一个技巧中的力气活,往往纳一会鞋底,母亲的脸上就会有细密的汗珠渗出来。非常辛苦。
 
 
 
做布鞋的鞋面一般都是黑棉布或黑灯芯绒布,也有其它的布料,根据家庭的条件而定。那时候每家的妇女都有很多做鞋的纸鞋样子,家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鞋样子。邻居们也都相互串换用,有手巧的妇女发明了新样式,大家都互相学习,也不计较什么“专利权”。
鞋底纳完后,上完鞋帮子,一双鞋就基本完成了。
 
 
 
每年的冬天,也是妇女们做鞋最忙时候。农忙过去后,五谷上家,地里没有活儿,大家都开始“猫冬”。左邻右舍的妇女们开始聚堆,大家坐在热炕头上,围着火盆,你纳鞋底,我做鞋帮,东家长,西家短,有的女人还说粗话,东北人叫“咧大膘”开着玩笑,侃大山,叽叽喳喳,热热闹闹。情窦初开的小姑娘也开始和婶婶、大娘、嫂子、姐姐们学习做鞋。老辈人经常告诉她们:她要是不会做鞋,以后到婆家也会受憋的。况且,说不上哪天订婚,起码要给女婿做一双鞋做为定情物的。在那个年代里,姑娘一般是不问小伙儿的脚多大的,如果有姑娘问了,那是相中你了,她准备给你做新鞋,要送给你情物。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