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马志娟:远与近----拜年出行方式变迁有感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07:52 阅读(0)

马志娟:远与近----拜年出行方式变迁有感

 记忆里最初的春节外出拜年,交通工具是毛驴车,那应该是我七八岁时候的事情,那时我的家在奇台县西地乡桥子村。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过年。上世纪70年代末,家乡人们的生活,跟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还处在贫困的边缘。能吃饱饭,尤其是细米白面,就是那个年代人们最大的追求了。日常都是粗茶淡饭,过年可以吃到满口肉,可以吃到各种花样的饭菜,还可以有新衣服穿,可以放炮,可以去亲戚家拜年,可以看到父母的笑脸,满满的幸福回忆!
那时候因为生活的艰辛和忙碌,父母的脾气都不太好,相互间容易发生争执,对我们说话也总是严厉的呵斥责骂多于温言软语,但是过年就不同。日常的忙碌可以在过年时稍微歇一歇,过年图吉利也不能骂孩子,因此过年时家里的气氛最好。
大年初二的早晨,早早吃了煮饺子,父亲就会套上毛驴车,拿了干净的毛毡铺在车上,做好出行的准备。母亲则给三个孩子换好新衣服,收拾妥帖,拿上拜年的礼行(我们当地把礼物叫礼行,常常是糕点、罐头、酒等),把孩子们一一安顿到车上,再拿了大被子裹住,一家人就喜气洋洋出发了。
从桥子14队,到沙山子3队,驴车一般要走一个多小时,那时候感觉路非常遥远。一路上,品着甜甜的糖果,看着白雪皑皑的原野,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听着驴脖子的铃铛叮叮咚咚,伴着父母的闲谈,感觉生活是如此美好。那也算是苦中作乐了。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人们外出拜年的交通工具以班车为主了。大年初一人少,从初二到月底,那班车就没有哪一班是有空座位的。40座的车,人们挨挨挤挤得像现做的沙丁鱼罐头,最多的时候能挤得下80多人。我曾亲眼目睹半道上坐车的情景,因为从车门进不去,里面的人打开后排的窗户,外面的人从窗户爬进去,填充进人缝里。
虽然挤,但大家都是乡里乡亲,大多数都认识,也容易相互迁就和容让,谁踩了谁的脚,哎哟一声就完了,不会发生口角。更常见的情形是相互间热热闹闹地问好,说说笑笑地聊天,交换各种信息,甚至一个在车头,一个在车尾,有问有答,惬意自在,不怕打扰了旁人,乘车人也不以为意,大家都像是一家人,彼此包容,人际关系宽松、透明、舒适、自在,透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淳朴气息。
虽然说,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小意外,比如:过年的新衣服弄脏了,拜年做礼品的罐头打碎了,孩子的头碰了,漂亮女士的长裙子被暖气管子烤糊了,等等糗事,不一而足,但都无伤大雅,只不过成为了人们拜年时谈天的花絮,装饰各家的餐桌而已。能够各自到达目的地,填充了等待的亲人们殷殷期待的目光,充实了各家虚位以待的沙发,融入了亲人相见的喜悦中去,那才是最为重要的。
坐班车的时代,拜年的行程挺远,但人和人的心却很近。
2000年后,奇台街上的汽车渐渐多起来,不光出租车多了,私家车也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一天天提高,平时可以省吃俭用,过年时往往家家都慷慨大方,外出拜年有车的开车,没车的租车,既不必受冻,也不必挨挤,出门时梳得光溜溜的头发,到了亲戚家还是保持原样,出门时擦得铮亮的皮鞋,绝不会多一个脚印,一切都变得妥帖有序。
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配备了汽车,好多家庭除小孩外人手一辆,人们外出拜年,哪怕是很近的路,也开着自家的车去,一来显得有面子,二来也是人都习惯坐车,变懒了,不愿走路了。
改革开放40年,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升,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最为直接的就是“行”的变化,从人们外出拜年出行方式的演变上,就能明显感觉得到社会的进步。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也许是年龄渐渐增大的缘故,我却常常会思念过去那些拜年出行的方式。小时候坐驴车虽然冷,路途遥远,可是在野地里散散心,亲近大自然,也觉得很开心。后来坐班车虽然挤,可是人与人亲密无间,大家都像一家人,心与心离得很近。现在条件好了,各开各的车,舒适度增强了,但是人们的距离远了,人际关系变得冷漠了,疏远了。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