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大学生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5 08:45 阅读(0)
村里来了大学生
赵红耀 纯文学天地
1993年,是记忆中的重要节点。这年,系里安排我们下乡实习。
(1)
行前,系里特意召开了动员大会,系领导的讲话慷慨激昂,并用了几个关键词:“学以致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把我们这些容易激动的毛头青年鼓动得热血沸腾、意气风发,想象着在我们的指导下,棉花要“吊孝”,豆子要“放炮”,高粱要“放哨”……
实习点有晋南、晋中和晋东南三地,我和一批同学被分在晋中的祁县,主要任务是农业技术指导,重点是防治棉铃虫。系里规定,小一点的村子,留一个人实习,大一点的村子,留两个人实习,指挥中心设在北左村,由带队老师坐镇。
四月份的晋中,寒意未退,梨花初绽,正是农民备耕种棉的季节。在系主任和几个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十几个大三学生乘着客车,如同邮递的货物,一一分发到各个实习点。
我的实习点是麻家堡村。当我站在破旧的大队门口,提着简单的行李和一箱农药,望着绝尘而去的大客车,有一种脱离群体的孤独感。
之所以选择单独在一个村实习,是基于想锻炼自己的考虑。这是20余年来,首次承担一项重要的任务,内心既期待又忐忑。估计五片儿、七片儿和我有同样的“小九九”,五片儿留在了东沙堡村,七片儿留在了张家堡村。而四片儿和六片儿共同留在大义村。好在我们几个村相邻,初始的孤独感随即慢慢消失,并且远离学校的束缚,徜徉于农村的广阔天地,骨子里那种自由的野性也脱缰而出。
我的住处安排在大队院的一个空房间。打开房门时,只见里面蛛网密布,鼠洞横排,霉味斥鼻,好一个尘封的世界!似乎这个“盘丝洞”在我栖息之前,从没留下人类的遗迹。
村支书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村里条件差,委屈你了。并指派一个大嫂协助我打扫房间,等费尽周折收拾完毕,我一照镜子,嘿,活脱脱一个“土行孙”。
大队安排我在赵大婶家吃饭。赵大婶干净利索又很会做饭,乡领导到村里检查工作,做饭常由赵大婶负责。她知道我喜欢吃面条,便经常换着花样做,刀削面、拉面、剔尖、猫耳朵、擦圪蚪等等,简单的面食、蔬菜经赵大婶的巧手烹调,就变成了可口的美味。
大队院内还住着两家邻居。
一个是看门的年届古稀的大爷,一口河南话。大爷非常健谈,只是他的方言不太好懂,和他交谈得配合着手势。我有时听不明白,就只点头,大爷以为我听懂了,愈发话匣大开。大爷脸上的皱褶呈八字排列,一笑褶子就堆挤在一起,岁月的沧桑便一览无余。与大爷的畅笑同时展现的还有仅存的两颗大长门牙,和大爷混熟了便问他这牙吃饭还管用吗,大爷风趣地说:吃饭不管用,它俩只负责站岗。
还有一家是开商店的翠莲嫂子和春耕大哥,他们有两个可爱的男孩儿,大铭和小铭。晚上空闲的时候,我便阅读小说杂志,看累了就到商店聊天,嫂子和大哥就会热情地递烟倒茶。
实习的任务其实很简单,除定期编辑、更新大队门口的科技板报外,便在田间转悠,遇到有咨询的种植户便加以解释。实际上农民的种植经验非常丰富,好多问题我还真答不上来,便查资料或者向同学和老师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