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儿媳回村
九八年前后的时间,这个西部山区的山村里,每家每户通电才不过六七年的时间,自来水是没有的。村里人房子零零散散的分布在山上,每个生产小组十来户人。
老王家在生产六组。这是位置最靠山顶的一个组,老王家又在最顶上。八二年以前,老王是这个村里的生产队长,负责记工分,分口粮,后来分田到户的时候,老王的家底就比别人家多多少少殷实一些。老王有6个女儿和1个小儿子,小儿子被老王和姐姐们宠着溺着,倒也争气,89年一举考上了省城大学,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这个村子对大学的模糊概念一下子变的真实了。老王从乡邮政局拿到儿子录取通知书的信封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村里家长教育自家子女的“圣物”,据说老王至今还保留着那个信封呢。老王虽然家境殷实,但把儿子送去省城念书还是吃力的。好在有六个已经成家的姐姐帮衬,头一年又有邻里乡亲的慷慨支助,总算是应付下来了。老王儿子上了大学后,就成了村里最知名的人物了,是村里所有学生的榜样,加上老王时不时唾沫星乱飞的讲他儿子在大学里的优异表现,他的儿子在村里的地位已经排在支书和村长的前面去了。等到老王的儿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前回村探亲时,身材修长、长相帅气精神,驾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的他已经从榜样又晋级为偶像了。长辈们、邻居纷纷或是杀鸡、或是炖肉,专门请老王的儿子上家里吃饭,跟过节一样。家里头一次来了大学生做客,是莫大的荣耀啊。之后老王的儿子进入到市里一家国有企业工作。三四年的时间,就晋升为科级干部了。
自老王的儿子后,村里十几年再没出过大学生。因此,关于老王儿子的光辉事迹在村里从未褪色。他激励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不过大多数没能扛过初中,极少数被激励考上中专和高中而已。
老王的儿子再一次回村,那是他参加工作四年后的事情了。他要带着城里的媳妇儿回来!这让平静了很久的村子一下兴奋了。除了结婚、祝寿、满月酒、丧葬这些,村里哪还有别的大事了?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娶媳妇,而且是个城里人,这还了得!村长家儿子结婚也没有这么轰动。九十年代,村里的婚恋能跨乡跨镇已经很难得了,村里偶尔能有姑娘嫁到镇上,又或是县城的周边。而村里娶进来城里的儿媳,这是头一次!老王儿子儿媳回村的消息提前一个月就在村里传开了,一下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最大的谈资,都在揣摩,都在猜测。老王接到用儿子的消息后,马不停蹄的开始刷墙、打床、买暂新的被子被单、买暂新雪白的搪瓷杯、大碗、小碗、筷子、买饼干、炒瓜子、花生,找邻里乡亲买羊腿、提前一天买鱼、杀了一头预备腊月才杀的年猪。老王的婆娘每天都把屋子打扫一遍,堂屋里的香桌、梳妆台擦了又擦。邻里乡亲这个拿一篮鸡蛋、那个提点山里采的野木耳和蘑菇来贺喜。老王的母亲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长寿老人,晌午的时候,摸出漂亮的小烟斗,装上自己亲手切的山烟丝,吧吧的抽一口,那个香啊。老太太从来没有感觉到这么幸福过,也没有这么骄傲过。
等到老王儿媳进村的这天,天老爷很给面子,晴朗的很,微风轻轻的吹,温度适宜,阳光柔柔的洒在身上,怎么都舒服。老王的儿媳到底是城里人,见过大场面,一路随着老王儿子跟各位长辈打招呼,还给孩子们糖果,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说话软软的,长的又十分白净漂亮,感觉仙女下了凡一样。老太太挤不进人群,远远的看着,笑的跟个孩子似的,慈祥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老王的婆娘在灶前转来转去,帮忙生火的女儿们也手忙脚乱的,她们拿出毕生的厨艺,生怕出半点差错,费了半天时间才做出一满桌的饭菜。老王让老太太坐在上座,自己坐在母亲的右手边,把儿子和儿媳让在老太太的左手边。老太太热情的给孙媳妇儿夹菜,老王的婆娘和女儿们也给她夹菜,很快儿媳的碗就堆成了一座小山。儿媳还是那通情达理的笑容,让人看了就暖心。不过儿媳饭菜吃的很慢,菜慢慢都转移到老王儿子里的碗里了。老王家到底还是准备不足啊,村里人的口味偏重,儿媳吃的清淡,饭菜其实并不合她的口味。相比老王专门准备的搪瓷杯,儿媳更喜欢用带回来的一次性杯子喝水,也喝不惯村里人喝了几十年的茶叶。让儿媳最别扭的是洗澡、上厕所的不方便。第三天一早,老王就收了大包小包的把儿子儿媳送到乡上搭班车回了市里。
老王的儿媳回村就像一阵风一样过去了,老王的儿媳后来回村过几次,不过跟老张家、老李家的儿媳回村也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再两年就进入两千年了,再过两年村里终于又考出了第二个大学生,并且是武汉大学!老王儿子儿媳的关注度渐渐被新的大学生取代了。
老太太依然健在,还是会晌午躺在她那吱吱呀呀的椅子上抽她的小烟斗,吐出一缕一缕的轻烟,仿佛这个才是她长寿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