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5 07:33 阅读(0)
贺楠:小村
初见,我和我的同事便惊讶于她的静。
一条倾斜向下的小路,尽头一片绿茵,两旁错落的房屋,裸露着半人高的石块堆砌墙基。许是年代已久,许是刚下过雨,路面上有些地方黄土已尽,露出大大小小的沙砾。
我们在这样的小村里穿行,一步一声蝉鸣。树叶轻轻摩擦,发出沙沙的清响,抹平我们一身的汗珠。小路的尽头,是一个小小的悬崖,悬崖边上,站着几株古老的酸枣树,黄豆大的果实,羞怯地藏在绿叶后面,打量我们。极目远眺,不远处黄河在正午的阳光下安静地歇着,缓缓流动,反射出银白色的亮光。
安静!只有风声,只有蝉鸣!
同行的人发问:“哟?这个村子怎么这样安静?看不到人呢?”
“大中午的,人家都在家里歇着,当然没有人了。”有人看着黄河答道,“你不看,黄河都热得不想动弹了!”
此话有理。在乡下,三伏天的下午三四点钟,不正是人们休息的时间吗?
按照提前规划好的路线,我们挨家挨户地访问。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小村人民的淳朴——自家院子里的葡萄、青枣;自家果园的苹果、黄桃,精心挑选的沙瓤大西瓜;前天晚上抓的知了猴,油炸得金灿灿香喷喷。想来,陆游笔下的“丰年留客足鸡豚”也就是这样了吧!我们以茶代酒,相谈甚欢。
不知不觉,薄日西下。已是下午七点,远处黄河,把夕阳的影子拖成长长的裙摆,逶迤远走。我们完成任务,将要返程。巷头巷尾,开始有孩童的嬉闹声与老人的谈笑声,小村终于不再宁静。从人们好奇的眼神和猜测中走过,我一抬下巴,丢给同事一个眼神,她抿嘴一笑。
汽车披着夕阳,一路向东,小村在后视镜里再也看不见,我们谈起之前的话题,免不了一番调侃,那个说村子里静不见人的同事,被我们判为脱离群众,缺少劳动经验。车里一片笑闹声。
突然,一幅画面闯进我的脑海,我哑着嘴巴,笑声戛然而止。
傍晚时分,喧闹的村子。巷头巷尾,有鹤发老人,坐着矮凳,一起拉拉家常,说一说东家长,西家短;有蓬头稚子,一起嬉戏玩耍,滑板车,自行车,穿行在窄巷弯道,拉扯着一声声叮嘱跑远。有大狗小犬,或跟在孩子的后面,奔跑跳跃;或卧在老人的脚下,哈哧喘气。浓浓的带着乡土气息的温馨,和我记忆中的乡村如此吻合。
黄发垂髫,怡然自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都市以外的桃源仙境。可是,这桃源仙境里,没有年轻人。
我不禁想起我走访过的那些家庭,竟然都是老幼结合。年轻人在外打拼,春节离家腊月归。家里的老人住着几间房屋,守着几亩薄田,用拉扯过儿女的手,接着拉扯孙儿们。
这不是我记忆中的乡村。记忆中的乡村,是拥挤喧闹的。农忙时,父亲和爷爷在田间耕种,母亲和奶奶厨房里忙碌,围着烟台烧水做饭。开饭了,一方矮矮的桌子,几盘简单的家常菜,祖孙三代吃得津津有味。到了晚上,大人们走家串巷,打打扑克聊聊天,老人们聚集在某家门口,拉拉家常。扯着嗓子说话,扯着嗓子吵架,有时你甚至觉得连升起的炊烟里,也夹杂着一些噼里啪啦的话语声。
那时候的乡村,即使在夜里,也是热闹。你听,吧嗒吧嗒,邻家的小伙子浇地回来了;突突突突,后巷的年轻人从城里回来了;踢踏踢踏,村东头的扑克摊子刚散场。鸟鸣山更幽,蛙叫,虫鸣,近呼远应。那时候的乡村,没有静的时候,永远那么热闹,那么富有年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