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5 00:24 阅读(0)
拜年
韩和平
最红火的日子是过大年,最欢喜的时刻是拜新年。
拜年习俗的由来:拜年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是亲戚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亲情大交流。
我泱泱大中华,"仁义礼智信",古人教孩子"知礼、习礼、行礼"首先从拜年做起。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会通过拜年这一特殊交际方式,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以利于增进友谊和联络感情,展示各自的礼仪修养。
谈及拜年,必然要提及春节,作为一个萌芽于先秦三代、确定于两汉魏晋、成熟于隋唐时期的中国人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及其习俗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符号与象征。它与神龙、长城、兵马俑等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早已融汇成为中国人民的一种信仰,是东方文明的重要标志。
在许多人的脑海中还存有在农村时拜年的记忆。那时我们生活在乡下农村,虽然偏僻闭塞,但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拜年习俗未变。大年初一,全家老小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衣服、新鞋、戴上新帽,梳洗打扮后,端上大盘里摆放的祭祀食物——枣盘、面食桃子、石榴及各种水果和妈妈盛在两个新碗里煮好的的饺子,碗上放着两双新筷子,到祠堂祭拜祖先。
由长辈首先给自己家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敬上,然后焚香、烧花钱币(俗称冥币)、奠酒,接着大家行四叩首大礼。礼毕,回到堂屋给自己家的爷爷、奶奶、父母磕头拜年,带有行孝、讨好、讨赏的意味,让长辈新年第一时间就享受到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吃过早饭,小字辈随父母或哥姐出门去村里长辈人家拜年,碰到熟人一般都要抱拳问"新年好"。而德高望重或者因年迈无法走动的老人则不需要出门拜年,只需在家中等候晚辈上门进行拜访祝贺即可。
给宗亲长辈拜年,一般行跪拜礼, 初二、初三一般到岳父母家及和姑、舅、姨等长辈家拜年,一般要带些敬老礼品,礼物不宜太昂贵豪华,但要得体,能“拿得出手”,尤其是大馍(专门给长辈做的式样别致白面馍馍)不能少。拜年时主人、客人都不讲究礼品贵贱,重视的是礼节人情。
五十年前,我曾无数次跟着父辈登门当面给长辈拜年。到了六七十年代,我也带着孩子挨门逐户给左邻右舍的长辈拜年,其情其景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时到长辈家,首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四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依次跪拜。许多长辈除夕夜就在堂屋铺上类似地毯一类的物品,准备接受晚辈的磕头礼拜。晚辈毕恭毕敬磕头后,长辈会不失时机说些夸奖的话、寄予厚望的话,并把早就准备好的红包赏给晚辈。
每年的大年初二,走在乡间的小道上,穿梭的车辆,往来不息的欢笑人群依然是乡村里的拜大年。
串门式拜年在乡下盛行,居住在城里的人我认为也有必要,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平时没有多少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见面抱拳道喜,或登门贺喜,在屋里坐一会,无甚过多礼节,百利而无一害。即使过去互相有得罪的地方,有点恩怨过节,通过拜年即可烟消云散,甚至互相检讨、请求原谅,出现"不打不成交"的感人场面。这样邻里互动拜年,对改善邻里关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大有裨益。
尽管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拜年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打电话、发短信、发视频、发微信、发抖音等都是一种新的拜年形式。现代给领导拜年、给朋友拜年和感谢性拜年比较盛行,这对联络感情、加深友谊十分必要。人们借拜年之机回顾友谊、检讨失误、商恰工作、表达谢忱,平时不太好说的话,平时理不清的问题,此时讲出来,对方都感到"礼到人不怪"、通情达理,恩怨情仇就此一笔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