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散文/ 常香玉在黄泛区农场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4 15:15 阅读(0)
纪实散文/ 常香玉在黄泛区农场
纪实散文
常香玉在黄泛区农场
文翟国胜
1969年,“史无前例 ”的“文化大革命”进入了第四个年头。
四年了。运动的“主题”可谓一个接着一个,但规模都是“轰轰烈烈”“势不可挡”。从最初的“破四旧立四新”,到“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接着又是群众组织之间势不两立的“文攻武卫”,再后又是“大联合”,成立“革命委员会”,现在又进入了“斗批改”。下一步何去何从?谁也说不清。
初冬的一天,几辆带蓬子的大卡车从“二七”名城郑州缓缓驶出。两边车框上都贴着“坚定不移走五七道路”“认真搞好斗批改”的红色标语,而车上的人却一个个无精打彩,像丢了魂似的,两眼迷茫,不时能听到几声叹息。此行何去?车上的人都清楚,但谁也不愿提及;要去的地方情况如何?以后的生活是一个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楚,当然也不愿去多想,因为想也无用。这个时侯,任何人也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
终于到了。经过近四个小时的颠波后,车子在一片果园包围着的几幢兵营式的破旧排房前停了下来,这就是黄泛区农场的园艺场,也是这些人的目的地。
车上的人在少气无力地搬卸行李。围观的人群中突然有人指着一个中等个头圆脸盘的妇女说:“这不是唱豫剧的常香玉吗?”“是的。”围观的人议论起来,声音由小及大。正在搬卸行李的人显然听到了这些人议论的内容,就听一个人说道 :“她就是常香玉。我们是省文艺界的,到农场办‘五七’干校来了。”
“办‘五七’干校?”围观的人似乎明白了些什么:“不就是来劳动的吗!” 因为在此之前,中央党校、中央工交政治部也已经有许多人到农场来办“五七”干校,主要任务就是劳动锻炼,美其名曰:“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大都记得,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以后,给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防部部长的林彪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文化,学军事,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商品。”这封信在当时被称为“五七指示”。
1968年5月7日,在这封信发表两周年之时,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组织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他们在安庆县柳河办了一所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10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为题刊登了柳河“五七”干校经验,并发表了毛泽东的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期分批下放劳动。”此后,各地纷纷办起各种形式的“五七”干校。
笔者在黄泛区农场档案馆,查阅到了当年这批省直文艺系统到黄泛区农场办“五七”干校的人员名单。他们共分为 三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