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旧事 拾柴记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2 17:48 阅读(0)
老城旧事 拾柴记
作者/肖国强
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特殊年代,那时候城关镇的许多居民家里不但温饱是个大问题,就连日常生活中用来烧火做茶饭的柴火都很欠缺。煤炭是计划物资,居民家里按人口限量供应,配给量刚好用来做茶饭。家里头如果养了猪,要煮猪潲,或者冬天来了,想驱寒取暖,就得另想办法去筹备烧火的材料了。
听兄长们讲,五十年代里,他们才六、七岁的时候,父亲就将准备好的竹篓和铁扒子交给他们,要他们到城关镇四周的荒郊野地去收狗屎和牛粪,回家后晒干做柴烧。
有一次,他们在一家农户的门前收了一堆牛粪,差点被那家农户的主人将竹篓子和铁扒子抢了去。还有一次,他们刚收获了满满一筐的狗屎和牛粪往回家的路上走,突然,从路边的一扇大门里窜出来一条大黑狗追着他们咬,那大黑狗死死地咬住他们手中的竹篓不放。幸亏手中有铁扒,他们使劲挥动铁扒挖在恶狗身上,那恶狗终于松开嘴后,昂着头紧耸着鼻唇朝他们一阵嚎叫,露出两排洁白锋利的犬牙,凶神恶煞地看着他们。这时候从大门里跑出来一个和他们年龄差不多的男孩,将大黑狗招了回去。关门时还对着他们做了一个凶狠的鬼脸。
二
到了六十年代,我七、八岁的时候,虽然没有象兄长们那样去荒郊野地收过狗屎和牛粪,但却跟着姐姐她们去偷捡过木工坊里的木屑皮,我一个人还去建筑工地上讨要过废木料。
六十年代,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便在老屋里的槽屋两边搭猪栏养起了牲猪。那时候喂猪没有专门的猪饲料,米糠和猪菜混合后要用火煮熟了才能给猪喂食,因此家里需要大量供煮猪饲料的柴火。
城关镇的居民不象农村和郊区的农民,他们生产队有山有土,可上山砍伐枯树枝和干枯后的杂草做柴火。而我们就只能四处去寻找一些路边丢弃的枯枝烂木拿回家来做柴烧。
一天我和姐姐她们挑着木桶去梅家田粮站买米,返回时从宁乡师范门前经过,左拐过桥后进入火宫巷抄近路回家。我们沿着文化宫围墙边的那段巷子朝东门走。忽然听见巷道的一个门洞里传出来用斧头砍伐木头的声音,那一声声“咔嚓、咔嚓”砍削木头的声响,一听就知道有很多块木皮屑被砍削了下来。我们情不自禁地放下肩上的担子,从门缝里望进去。哇!里面是个好大的院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两个木匠师傅正打着赤膊在砍削着一根圆木头,伴着一声声的“咔嚓”声,一块块又粗又长的木屑皮应声掉落在他们的脚下。院子远处的屋檐下,码放着许多做好了的新棺材,原来这里是一处专做棺材的木工坊。
一会儿,木工师傅砍方正了一根圆木头,他放下手中的斧头,将地上一大堆木屑皮搬捡到离门口不远的墙角上。“哇!一堆好可爱的木屑皮啊,若能拿些回去做引火柴母亲一定会好高兴的。”我心里这样美美地想着,恨不得就推开门进去拿几块出来。我扭头朝姐姐她们望过去,她们也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但我不知道她们心里此刻在想些什么。
回到家里后,姐姐和隔壁邻居家的菊妹子就俏俏打商量。原来她们也和我有一样的想法,只不过她们是在计划着,想趁中午木工师傅休息的时候,偷偷地进入木工坊去捡些木屑皮出来。
三
第二天中午,姐姐和菊妹子带上我,每人手上挎个菜篮子来到了那条从东门进入的火宫巷。
从东门进入的这段火宫巷要比从文化宫前门边上进入的那段火宫巷要窄要长,巷道宽仅两米左右,路面铺着粒粒壳壳的鹅卵石,巷道两边几乎都是青砖砌的高高的围墙,只有少数几个门洞朝巷道里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