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院,卧龙街旧事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2-02 05:09 阅读(1)
濮院,卧龙街旧事
文/张季萍
?
卧龙街是一条很短的小街,长不过几十米,从沿街的窗子里伸出一根竹杆搭在对面房子的屋檐上就可以晾衣服了。那为什么会取这么一个霸气的名字呢?这是因为流传着一个神话传说。
话说不知哪朝哪代的某年某月某日,大雨倾盆、电闪雷鸣中,有一条龙掉了下来,躺在这条小街上。后来沿着小河游走了,它一扭腰身这条河就打了一个湾,因此栖凤桥西这条弯弯的街叫龙湾街,人们习惯叫做龙湾里。栖凤桥东堍这条小街就叫做卧龙街。因为这条龙卧过的地方经常湿漉漉的,人们习惯叫做水出街。
-------------
▲栖凤桥(吴蓬 绘)
至于为什么我说这条龙是掉下来的呢?这仅是我的个人想法,我想龙这么厉害怎么会卧在地上呢?可能是受伤了,更可能是一条实习降雨的小龙,不然怎么能从这条小河里游走呢?它应该是腾云驾雾飞走的。这些都是我小时候站在门口望着石板路时的呆想。
大家都知道从前卧龙街是很热闹的。我小时候基本不出门,顶多到我家的店堂里看一下,店里的店员如在称糖包糖就会给我一个糖块,或在包糕就会给我一条丁头糕,我不好意思拿,他们就塞在我手里,于是我回到里面偷偷吃掉,如果祖母看到了,会教育我小孩子不能贪吃之类的。
1956年公私合营后,卧龙街上的店少了很多,我家的南货店也合营搬走了,我可以在门口看街景了。我六岁那年本来可以上幼儿园了,母亲带我去报了名,后来听祖母和母亲商量,说一个小女孩出去不大好,上幼儿园也没什么意思,关关脚而已。虽然当时父亲在工商联工作,不在濮院,母亲也要去百货店上班,但家里有祖母在。祖母是个知识妇女,能写会算,算盘也打得好,公私合营时她已近50岁了,所以我母亲进了单位。祖母在家做家务,顺便做我学龄前的老师。
祖母让我看的第一本画册是《烈女传》,教我写的字是三字经上的“人之初、性本善”。后来干脆就用我哥用过的课本教我,记得第一页是:“早上起来吃罢饭,背着书包上学堂。”我家有一块石板,可以用石蜡笔在上面写字,我认字很快但不大愿意写字,因为字写得不好,很难看,觉得难为情。
在祖母烧饭、做家务时,我会偷偷溜到门口去看街景,不过从不跨出门槛,对面染坊店的吴家伯伯招手叫我过去,我都是从来不过去的,我长得比较瘦小,他们叫我张小妹,不过也只有染坊店里的人这样叫我,还说我后面有一根线系着,线的那一头是在我祖母手里。有一次,我不知怎么胆子大起来,轻轻地走到对面,用手摸了一下染坊店的柜台,店里的吴家伯伯和其他店员都很奇怪:“咦,今天怎么这风筝线放长了一些?”又故意说:“小妹,你亲妈(祖母)在叫你了。”我一听,连忙走回家里面,一看祖母只管自已做事,看都没有朝我看一下。过一会,我出去对他们说:“你们骗人。”他们哈哈大笑着说:“今天有进步,不但风筝线长了一些,而且开口说话了。”
卧龙街上最早干活的是染坊店里的哑巴,他每天早上要到大桥洞上挑水和洗染头,那些农民打的羊毛线都要洗干净了才能染色,他把毛线放在水里用脚踩,然后拎起来带水在石阶上摔打,甩得他身上和石阶上都是水,所以他洗染头比较早,因为怕影响人们洗东西。哑巴虽不说话,但态度和气,碰到居民下桥洞,他会笑眯眯地点点头,嘴巴里“阿巴阿巴”示意:你们下去洗东西,我不甩了。
我小时候对馄饨担很感兴趣,不是想吃馄饨,而是对馄饨担的设备齐全惊奇。馄饨担一般都是从龙湾街那边挑过来的,过了栖凤桥后停下来,担子的一头有一只小灶头,上面放一只小锅子,锅子里烧着水,小灶头里烧的是劈好的硬柴。另一头有一只小柜子,上面放着一碗肉沫,柜子上有抽屉,里面可以放馄饨皮和包好的馄饨,下面还有一小桶水,另外还有一把小蒲扇,用来扇灶里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