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孔子文庙,总忘不了庙前龙凤之姿的桧树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2 17:12 阅读(0)
参观孔子文庙,总忘不了庙前龙凤之姿的桧树
人生如树
作者:马传耿
“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和我共享阳光雨露。请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希望长成参天大树!”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寿县一中读书时,常常听到的校园歌曲。仿佛从那时起,我就对树有了好感。总希望自己能像树一样,能够成材。
参观孔子文庙,总忘不了庙前龙凤之姿的桧树。参观诸葛武侯祠堂,就会想到老杜“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蒲松龄的故居,长着火红的石榴树。
《项脊轩志》里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乃归有光妻生前手植也。人生如树,人心思树。总想让自己一生能像树一样,能够长成材。
树给人带来幸福。撇开槐安国的故事不谈,人生有梦想总是好的。作家张抗抗把她寄予槐树的梦想写成作品。窗前的老槐,与她本人达成神秘的默契。春天一树洁白的槐花,秀色可餐。夏天翠绿苍郁,能受得住狂风暴雨的摔打而不倒。秋天一树金碧辉煌,冬季来临,西风一夜凋碧树。高楼上的作家,看枝杈间的鸟窝,成一树留鸟的乐园。树让作家告别了孤独,成为作家解读人生的朋友。
树的美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抗战时期的白杨树,在茅盾笔下,成了北方农民的象征,给全国人民带来团结向上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历来的文人墨客,都喜赞梅的坚贞、松的高洁。人们把教育称为杏坛,把戏剧界称作梨园,把教出的学生称作桃李。这些都在遵循着人生如树的思路。
校园里,有一座教学楼东边生长着青翠茂密的竹林。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煞是可爱。几乎每次课间,我都要抽空到那儿转转。苏东坡喜爱竹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的不俗气,任何季节都能体现。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这也是苏轼自己的绘画主张。郑板桥也喜画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样活着的竹子,自有几分傲岸与洒脱。
春来了,被雪压弯了腰的竹子们,无论老干,还是新枝,全都又一次挺直了腰杆。这很像是经历过一场大灾大难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