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聆听到《从淮南来到淮北》优美旋律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2 08:57 阅读(0)
仿佛聆听到《从淮南来到淮北》优美旋律
一首歌与一座城
从淮南来到淮北,
路途多遥远,
离开了妈妈,
再见吧故乡,
我实在不能忍受
昨晚上我来到小河旁,
姑娘坐在我身旁,
姑娘把大衣,
披在我身上,
姑娘她冻的多可怜。
我本歌盲,对音乐及歌曲没有吸收能力,能哼出完整歌曲词少之又少,完全可以用屈指可数来界定。然而这首少年时代听大人们哼唱的歌曲,能一直留藏在我的心底,在我50多年生涯里也是一个奇迹。
更重要的是这首歌道出了淮南人民对淮北建市的奉献。
我不知道这首歌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这首歌曲及词的创作者?更不知它是原配还是再婚。能让我感兴趣的就是第一句“从淮南来到淮北”开始,能长留心间的是它朴实无华的歌词和委婉倾述曲调。它记录了我的父辈们开拓淮北的壮举。
父亲上世纪的1960年元月初从淮南大通矿来到淮北芦岭煤矿。虽然淮北市还没有成立,但淮北煤矿筹备处已经挂牌了。现在我的理解是淮北相对淮南而言的,而且那个北字词被淮南人念着(be入声)。母亲也于当年秋天迁来到淮北。我诞生在…淮北市宿东区芦岭煤矿,父亲隶属华东煤炭公司芦岭煤矿筹备处,于是给我起了一个字的名字“华”,回到老家在配上一个辈分字 就是一个完整地约定成俗的名字了。父母一直说淮南这个词,我的脑海里就实实在在地储存了淮南。
其实,这个时候我和淮南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关系,籍贯六安专区寿县孔店公社,户籍濉溪市宿东区。即便1965年行政区划变更,设立合肥市辖长丰县,除了共同表述用时寿县州腔,能勾连的也就是父母们口口相授淮南乡情的语言轰炸。于是潜意识里就把自己当成一个淮南人了。接踵而来的是见到与淮南有关就感到格外亲切,完完全全把自己锁定成标准淮南模式里。
淮南与淮北同文,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至少两千年前两淮就有交集。而真正亲密交融的是从1956年淮北发现“闸河煤田”的。据有关史料记载,1958年安徽省决定开发淮北煤田,在合肥召开成立“淮北煤炭筹备处”会议后,时任淮南矿区工会主席的刑凯,就带着几人扛着大牌子乘火车来了,这种为中华民族崛起而无怨无悔的大无畏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丢弃的红色基因。据说从符离集下火车,谈笑间就走到了闸河筹备处住址,刑凯一路上对未来展望地说:现在我们靠双腿,待矿区形成以后,我们就得修铁路了,到时候再想走路都少了。这种革命的乐观精神,就是人类进步的加速剂。淮北就像淮南的一个“支部”或“分支机构”。曾在一个淮北的文史类资料看到,1960年淮北建市城镇人口五万四千多人,由淮南迁来或碾转(注:指参加工作后去淮南学习培训后来淮北等)来淮北的人口超过三万人。可以说淮南是淮北市第一大迁徙地,从此又有了一个新词“两淮”。于是,一大批的淮南政治素质和身体高的青年来到这个偏僻之地,在这里开启了“淮北模式”,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拔地而起,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而当时的淮北正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从1959年秋天连续九个月几乎没有下过一场像样的雨。父亲曾经给我说过,单位一个女同事坐月子,托他帮忙买点鸡蛋。作为食堂采购员的父亲也是义不容辞的,多方打听,才以两毛五一个鸡蛋,买了十块钱的。1960年深秋,由于全国性自然灾害,芦岭煤矿还有几百名职工没有能够补发被褥,矿领导找我父亲想办法给职工购买一些麦秸过冬,父亲跑了大半个宿县也没有看到有麦秸的村庄,于是,到一个公社去找负责人,得到答复的是:“麦秸没有,全公社的豆秸尽管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