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拣石心得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0 22:29 阅读(0)

 。拣石心得

 
#马志强#
 
——
 
寻拣奇石,一开始,就要注意高质量、高品位的问题。所谓高质量、高品位,就是拣到的奇石,必须品相美观,构图精彩,意境深远。因为品相是评价观赏石的基础,构图是评价观赏石的关键,意境是评价观赏石高下的灵魂。因此,这些方面必须兼而顾之,不可偏废。
 
自己永远是第一欣赏者。所以,拣到的每一块奇石,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欢。自己喜欢了,即是他人认为不理想也不要紧;自己如果不喜欢,别人说它再好,也不应该勉强拿。因为自己不喜欢,勉强拿回去,最终还是一一淘汰(图案比较复杂,且有神奇的韵味,一时无法完全读懂者例外)。
 
一块奇石,最初得到它时,不能使我们感到兴奋、激动;试图丢掉它时,不能使我们感到惋惜、后悔。就证明它并不是理想的奇石,而是属于可拿可不拿的。一般来说,这类奇石不拿为好。
 
收藏奇石,应该把寻找、探索它的文化内涵放在首位,而它的经济价值则是次一等的事情。
 
欣赏、解读奇石,最忌讳的是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对于当时认识不了,又舍不得丢掉的奇石,可先拿回去,暂不命名,等待观察,慢慢地再认识、再解读。切不要急着定性、命名。因为自己并没有完全读懂的奇石,主观臆断地命名,不但会失之于偏颇,而且会惹行家笑话。
 
对于处于一般化状态的奇石,如果真想拿回它时,就用水浇湿看,这样,能增强我们拿回它的信心;如果我们不想拿回它时,就把它嗮干后看,这样,能坚定我们放弃它的决心。
 
舍得淘汰是一种境界。精美的奇石都是经过多次淘汰之后留下来的好东西。
 
需要注意的是,再好的奇石,总有不尽人意之处。所谓“偏工易就,尽善难求”就是这个意思。遇到这类奇石,还需要着眼主流,容纳微瑕;而有的奇石,属于“硬伤”,是大自然形成的,犹如白璧之微瑕,那倒不完全是不足,有时,它还是一种长处呢。所谓“残缺美”、“自然美”、“沧桑美”指的就是这类奇石。据有关资料载,清朝的乾隆皇帝对于玉器的欣赏,也喜欢带有微瑕的作品,而不大喜欢完美无缺的清一色玉器。
 
一般来说,我们要寻拣的奇石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各种玛瑙、宝石、玉石除外):第一种是具象石。就是像人物、像动物、像植物、像器具的等等、等等。所谓具象,就是特别的像,惟妙惟肖的像,活灵活现的像,几可乱真的像。这样的奇石,一定是奇石中的极品,它像的对象意境越高,此奇石的珍贵度也就随之水涨船高。
 
第二种是抽象石。所谓抽象石,是指具有哲理色彩和美妙意境的奇石;它是经过赏石者的抽象思维后形成的具有较高观赏水准的奇石。也就是从一块奇石的多种似像非像之中,寻找出被人们所普遍接受、但此前又忽略了其特点的那么一种奇石。抽象石的线条和意境比起具象石则更加简洁明了,有着更加广泛的想象空间。然而,抽象石的鉴赏,却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把整体思维构造与局部思维构造有机地结合,再用抽象眼光加以鉴赏,就可以形成较高的赏石情趣。它可以因观赏者的年龄、学识和艺术修养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感悟。再说得直白一点,那就是:抽象石最能体现出奇石收藏者和鉴赏者的赏石水平。
 
第三种是意象石。所谓意象石,就是大家平常所说的似像非像之石,三分具象,七分想象之石。因为它有点儿像某人(或某动物、某植物等等),或者部分有点像,这就给观赏者留下了十分广泛的想象空间。因此,对于这类奇石,由于观赏者综合素质的差异,往往会解读出大相径庭的鉴赏结果。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