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流文化特点浅析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0 20:17 阅读(2)
新开流文化特点浅析
姜玉敏
远古黑龙江广袤大地上,肃慎先民同各民族逐水而居,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亘古同室、血脉相连的手足兄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新开流文化便是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文脉源远流长。
新开流文化是黑龙江省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古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市兴凯湖畔。据上层人骨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6080±130年。[1] 黑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考古·黑龙江》,2011年期刊记载,比原来推定提前1000年,为7000年。[2] 新开流文化大体分布范围是,北到黑龙江下游,南到兴凯湖,东到日本海,西到松花江下游。[3] 据史料记载,新开流文化是同时代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具有地域代表性、周边辐射性及时代先进性等特点,研究新开流文化对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开发旅游资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及现实意义。其文化特点如下。
一、新开流文化的地域独特性
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即指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一组具有特征的实物遗存。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主要是史前时期)属于同一时间、有地方特征的文化共同体。这里的“实物遗存”一般指具有鲜明自身特征的一组陶器,也包括具有自身特征的石器等生产工具,以及各种材质的装饰品,还包括独特的建筑形式、墓葬结构和埋葬习俗等。[4]
新开流文化遗址于1972年发掘。占地2.4万平方米,发掘280平方米,分早晚两期。发现墓葬均为长方形或方形浅坑竖穴葬。葬式有一次葬和二次葬,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少数有屈肢葬。石器以压制细石器为大宗。陶器主要为筒形罐、钵,纹饰较为繁杂。有刻划纹、戳印纹,以鱼鳞纹、菱形纹最具特色。经济以渔猎为主。新开流文化遗址发掘地层分上下两层,发现墓葬31座和鱼窖10座,出土石器、骨(角、牙)器、陶器及大量陶片,属同一文化类型。
新开流文化遗存,从种类、形制、特质上考量,在省内同期文化遗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及先进性。甚至有的还堪称国家考古发现上的唯一。“这是一个特点十分鲜明,发展水平较高的氏族部落”[5]是研究新石器晚期文化的标尺,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特征表现在:
第一,陶器纹饰有特色。陶器质地按考古学区分,大致分为泥质和夹砂两大类。夹砂陶多用于炊器和缸类,泥沙陶多于用盛贮器和陶礼器。[6] 新开流文化陶器陶质为夹砂灰褐、黄褐陶。陶器纹饰种类丰富,有蔓纹、三角纹、短竖纹、之字纹、鱼鳞纹、菱形纹、篦点纹、网状纹、方格纹、波折纹、刻画纹、椭圆窝纹、凸弦纹等,还有复合型纹饰。据新开流考古报告记载其纹饰达14种。其中鱼鳞纹和菱形纹较多,“占比例高达41%,菱形纹占26%。”[7] 以鱼鳞纹或菱形纹为主体的花纹,其组合的形式尤为多样。这是新开流陶器纹饰的特色。前苏联考古学界将其誉为“阿穆尔编织物”。其写实风格的图案,是渔猎生活的艺术升华,是不可复制的稀有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奠定新开流文化历史地位的重要支撑物之一。
第二,骨器工艺有特色。骨器始于旧石器时代。是古人利用动物骨骼或人骨制成的工具、武器、乐器和饰物等。历代一直沿用。“新开流的骨、角、牙制很有水平。种类也多……制造精细,富有特色。”[8]各种渔具繁多,且有多种复合型渔具。骨鱼标,一端尖锐,长10到20厘米左右,按有木柄来刺鱼;鱼卡子,漂浮水中引鱼吞食,鱼吞食卡子横嘴而上钩;骨雕鹰首,虽长度仅7厘米,但双目炯炯有神。刻划简洁,很有艺术魅力。是北方渔猎文化稀有珍品,这两种骨器均被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它是肃慎文脉符号之一,是展现古人同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浓缩,是肃慎先人认知上的历史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