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于常青树下深思

作者:存在的样子 发表于2017-09-22 16:38 阅读(0)

于常青树下深思-文/孙进

节日大都是出于好意而诞生的,而且大都是因为纪念而被设置。但是不可否认,随着时间的推进,它的意义也在不断地被丰富,它的内容以及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及发展。这是丝毫不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承认事物具有变化性,更何况节日还是属于具有剧烈变化性的人群的活动。

这两日街上乱哄哄的,车来人往,熙熙攘攘,处处洋溢着圣诞节、平安夜的喜乐气氛。店门口,路道旁也能时不时瞅见常青树,夜晚时人们甚至还能寻见巷尾的红绿灯火阑珊——真如飘游的鬼火一样恐怖。快递员乱哄哄的,那一车车的快递堆得跟山似的,而这跟山似的快递也像金光灿灿的金子一样压在他的心头。治安人员也乱哄哄的,整日为了社会的稳定而来回奔波,生怕一个不注意而导致悲剧的酿生。就连身边的朋友也是乱哄哄的,话语中除了苹果就是情人,而我的微信朋友圈亦是被他们一系列的圣诞渴望充盈地满满的。我的脑袋更是乱哄哄的,想在平安夜过个太平日子确实不易!

任何节日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而不同的历史背景也必然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圣诞节就是产生于西方,一开始是专门拿来纪念圣灵耶稣的,所以它也被称作耶诞节。它是一个宗教节,每年的12月25日凌晨基督徒都会聚集在一起举行子夜弥撒。后来经过基督徒的迁徙,各种族的逐步融合,各地也相继形成了独具形式的带有其本地文化气息的圣诞节。在英国,人们于圣诞节互送礼物,借此促进人与人的交流,增强人与人的感情;在法国,一家人则会在这一天团聚,并且相邀同去年老的已婚兄姊的家中吃团圆饭,倒是与中国除夕时家族人员相聚颇为相似,实在显得仁慈;在意大利,儿童会趁此撰写诗歌表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瑞典,人们更是做上满桌的佳肴,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可见,节日本是好的。无论是起初的纯粹纪念还是后来形成的诸多庆祝活动皆是文化风俗的体现,而那些由节日所承载的一系列精神愿望也应该值得人们深思与继承。只是,继承是对的,精神的遗留也应该大加赞扬,但是若一味拘泥于形式岂不是肤浅盲目?

中国本是没有圣诞历史的国家,即使说唐朝时有过所谓“景教”的传入,但是在中国儒释道三家的影响下,基督文化几乎没有立足之地。直至二战时期,传统文化遭受压制,基督文化才有机可趁,借机传入中国,在中国据有一席之地,并一直发展至今。可是纠其时间历史也不过一百多年,而在这一百多年中,圣诞文化的盛行更是缓之又缓。但就是这样缓之又缓的渗入刚好借近现代中国快之又快的发展大树生根发芽。到了现在,圣诞节庆已经在国内掀起一番浪潮,而且一浪压一浪,越盖越高,真如电影《后天》里的大浪让人心生畏惧。我看过一则报告,说是现在过圣诞的中国人在数量上甚至堪比西方人,而这大规模涌流更是使得各方人士头痛不已。

节日已经不再节日,文化业已“尘埃落定”,被深深地埋在科技沃产的泥土之下。我内心泛起一股绵绵的担忧,我不知其将要往何处去,虽然我知道它从何处过来。我在微博上看到有关圣诞的一些争议,与其说是关于圣诞的争论,不如说是关于文化存与逝的争论。我看到有这样的一句话,说过圣诞就是为了活跃气氛,哪里来的什么文化?而文化不过是一切无谓的形式的委婉表达而已。看到这儿,我心中升起一团怒火,我是义愤填膺吗?那我又是为了什么大义而气火上涌呢?我在底下留言,我试图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去说服他。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是形式的内化,而形式是内容的外现,它决定于内容,随着内容的改变而发展。相同的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这也就是为何各地圣诞形式多样的原因。只是,那样乱哄哄地去过日子真的是恰当的方式吗?古人云,“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大大说明了文化的重要性,也正说明了人文伦理道德的普及对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文化起着教化的作用,死板的形式犹如框架一样里面可以装下任何东西,又如何能充分表达世人的情怀与良愿?

呵!马克思主义也未必是管用的。在我认为,批判吸收外来文化果没有错,若是一味凑热闹,搞形式岂不是落入俗套,崇洋媚外?然而,对方给我的回复令我大吃一惊,他说马克思主义不也是从外国流入的吗?这难道就不是崇洋媚外吗?难道不是中国被外国影响与感化吗?此时的我已经没有了去解释的勇气,如果说亡羊补牢还有用的话,那么花心思去跟这样的人解释实在是对牛弹琴了。但我知道,这样的人,绝不止一个存在于祖国大陆之上。马克思主义是一切科学的科学,是至高无上的科学,它是全人类的科学,而马克思只不过是作为一个先驱者提前领悟发现与发展了它而已,这样的一门科学又怎么能用中国外国这样的词汇来分别?又怎么能用河流大山来限制?如此说来,太多国人的思维已经被禁锢了太紧太紧,太多国人的意识也在岁月的风沙中逐渐被磨灭,然后徐徐消散。

魏源说“师夷长技以制夷”,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善于吸收与接纳外秀是一种好的习惯,然而,师夷未错,崇夷却是愚昧至极啊!我不禁忆起了二战时日本侵占东三省后的情形,经济掠夺不算,他们更是强行实行愚民教育,传播日语,建立图书馆,企图从精神上完全摧毁国人的抗日意志,瓦解国人的坚强信念。再看英国霸占了香港整整一百年,而今华夏一统,面对它也只能两制并分。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固然可怕,但是对于如今作为世界强国的中国而言,文化的渗透才更令人惶恐不安!人心不古,国心难存,文化一散,不打自垮!一味地崇洋媚外,一味地跟风取乐,一味地盲无目的,岂不是数典忘祖,岂不是祖国的不孝子?

是谁告诉我们节日是形式?是谁让我们迎接圣诞比迎接中秋还要积极?“今日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曾几何时,“月是故乡明”让人延颈思亲,期盼团聚?“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曾几何时,插花修墓,敦亲睦族使人倍觉亲切温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曾几何时,登高望远,遍插茱萸让人心涌沧桑?节日的意义不只是停留于形式,如果不是深入其中,如果不是深切体会,又如何能体味到其中的奥妙深义?“行路难,行路难”,“冰塞长川,雪满群山”。一个人要想在某地生活得更好,必先熟悉当地的人文习俗并化为己有;一个国家若想在世界立足,则必须将自身文化播之于外,让他邦化己为有!

2015.12.25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