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让攀附成为文化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0 17:38 阅读(0)
切莫让攀附成为文化
文/成光
在大浦的植物园里,常常看到一种树缠树的现象,一颗藤树寄生在一颗大树上,盘旋而生,一边吸吮着主干的营养,一边绞杀着大树的主干。前不久,一篇政治通报中提到了“政治攀附”,感到新鲜。细想,小树寄生在大树上的现象,在社会政治生态中,大概就叫“政治攀附”吧。
社会生活中的攀附行为比自然界的攀附现象更为广泛、深入,近似为一种文化。细数一下这种“势客”的面面观,社会攀附大致有人生攀附、经济场攀附和政治攀附。
人生攀附最有代表性的是婚姻攀附。有些有姿色、贪富贵的女子总是想把自己依附在一个高枝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贫下中农阶级有地位,美女们纷纷去找工人、贫下中农做对象,在这攀附潮流下,许多进了城的老干部也换了老婆;七十年代,现役军人有地位,美女们纷纷都去做军嫂;八十年代,知识分子吃香了,美女们都去找大学生、教授、工程师;九十年代,企业家最有影响力,美女们、明星们都是土豪的家眷;到了新世纪,她们追捧的是官二代、富二代。许多有才有貌的女子都流向了国外、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东北无美女”,讲的不是色情,而是经济、社会现象。这种婚姻的价值观,不就是人生攀附的具体表现吗?
经济场攀附主要表现在商场上。丁书苗就是攀附在刘志军身上的缠树企业,她在高铁的大树上,贪婪地吸吮着营养、财富,使刘志军这个对高铁做过特殊贡献的功臣,最终凄惨跌落,诠释了藤枝绞杀主干的结果。商场攀附有着悠久的渊源。徽商胡雪岩攀附了大军阀左宗棠,富能敌国;晋商攀附了慈禧太后,开创了金融业的先河。更可怕的是后人把他们的行为没有抛弃而视为傲料,学术机构还把它作为理论去研究,使得当今社会把攀附国企、攀附权贵当成了能力、本领、商道的称谓。商场的攀附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流失,腐败乱象滋生,结果就引发了民众的愤与仇。此势蔓延,社会何能进步。
政治攀附的显著特征是以“权力”为中心,盘根错节,团团伙伙,形成上下连体的山头。他们无制度原则,无道德底线,有的只是个人私欲和追求目标。政治攀附现象不需举例,身边之事,处处都是,时有所闻。攀附有术之人,缠绕能力很强,他们见官就攀,投其所好,诱其所惑,或以钱、或以色、或以物、或以人格作抵押,极尽攀附之能事。在现实中,攀附之人确实获利不菲,升迁之路十分顺畅。然而,但凡攀附者,都是无义之者,一旦主子靠不住,就另寻新途,名人王立军就演绎了攀附者的始末。
攀附文化,根深蒂固,有些地方,有段时间已浸透到人的脊骨,连阿Q也攀附赵老爷,说自己也姓赵。当然,在我们民族文化里,主流意识是反对攀附行为的,屈原、陶渊明、海瑞、包拯这些刚正不阿,扶持正气的仁人志士,视恶如仇,是反攀附的正人君子,得到历史的颂赞,成了世人的楷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把这种攀附者斥为“势客”,对他极尽讥诮之词:“托枝附树根,开花寄树梢”、“寄言立身者,勿学柔雨苗”。在现代社会里,也有许多正义之士,堂堂正正的做人,清清白白的做事,对权势不卑不亢,对利益不慕不求。他们可能没有应有的地位、利益,可是他们有的是百姓的口碑。
莫让攀附成为文化,最根本的法则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而价值观导向靠制度去实现。制度让攀附者无市场、无利益、无机会,人们像怕酒驾一样害怕商场攀附和政治攀附,形成清澈透明的人际关系和清清白白的官商关系。有了好的制度,就能用正人、汰小人,铲除“势客”生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