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进入伏天话面食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0 16:40 阅读(0)

 进入伏天话面食

 
李国强
 
 
按照中国夏历纪年,从夏至起的第三个庚日就进入了伏天,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初伏和末伏各为10天,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老百姓俗称为“闷热的三伏天”。2020年7月16日至8月24日为伏天,中伏就是20天了。
进入伏天,传统民俗就有很多的讲究,但从吃的习俗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主要是面食,而且还要吃热面,这也是有讲究的:古人认为农历五月为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五毒开始孽生,毒性最大,对人类的健康、安全和生存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俗称五月为“恶月”,六月也沾着恶月的边,也要避恶。是不是有科学道理,有待科学家们去论证了。依我的粗浅看法,进入伏天,正是小麦收获后的季节,在这溽热潮闷的天气里,用新小麦面粉制作成热面热汤,吃后出一身热汗,祛除体内的湿气,排排身体的毒气,再使新粮食的营养充分发挥,驱除病菌,还是很有益处的。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就有“六月伏日食汤饼,实为辟恶”的说法。
三伏天食用热面还有美容的作用,据《魏氏春秋》记载,古代美男子何晏“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看来何晏的肌肤洁白,不是化妆品的结果,是自然的白。也由此推断,美女靓男们在伏天还是要多食热汤饼,也能减少一些美容的费用,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说起面食,我的家乡是最有权威的,是集晋冀鲁豫面食之大成,各种面食种类应有尽有,老人们一说起面食的做法,那都是滔滔不绝,各有千秋,像高家庄、马家河的地道,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各家有各家的绝活。无论是饺子、包子,还是烧饼、煎饼,亦或是各类面条等,那是品种繁多,无法一一列举,但就泡发面一事就能写成一部长篇巨著。本人无此本事,只想把发面用的“面曲子”制作的过程粗略叙述。
制作发面食品需要“面起子”,科学的叫法为酵母,家乡的老百姓也叫“酵子”,其实它就是“子”,它的母亲是“面曲”。
面曲的制作必须在头伏的第一天进行,首先是把当年的小麦面粉用刚刚从水井里打出的凉水调和,家乡人把这个水叫做“井拔凉水”,面粉要少放水,搅拌成面疙瘩,饧上一段时间。这时就要把刚采回来的苘麻的皮撕成细条,与苘麻叶一起清洗晾干备用。面疙瘩饧好后,再揉搓揉搓,使面团充分柔和,双手用力使其勉强成团,用苘麻叶包紧,然后再用撕成细条的苘麻皮捆绑结实,吊在屋檐下晾干(一定要避开雨水)。晾干的过程就是整个伏天炎热的过程,面团在高温下发热、膨胀、发酵、生菌,然后脱水成型。如果水放的太多,或捆绑的不结实,就会出现面团膨胀后挤出苘叶的情况,那就是面曲制作失败。制作面曲是个技术活,也是考验家族主妇手艺的时候,在当时,不会制作面曲的家庭主妇也是会被人耻笑的。
待到秋后天凉的时节,面曲就有一股苘叶的青香与面曲酵香综合的味道,干燥的苘叶上也是布满一个个的小孔洞,它不是蚊虫的蛀孔,它是面曲发酵时的气孔,面曲就做成了。但它还不能直接使用,还要把苘叶去掉,把面曲团用菜刀切下少许,然后再用一些面粉和麦麸子用水调和后,搅拌成面疙瘩,再一次的发酵晾干后,才成为面起子(酵子)。
 
 
 
一个面曲的制作过程是需要用上很长时间的,也是一个物理和生物化学综合反应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有时一个家庭制作的面曲可供好多亲戚朋友家中使用,而用来制作面食时的发酵效果就是检验面曲的制作水平了。
传统制作的面曲发酵速度比较慢,但有益菌含量高,发酵效果充分,味道纯正,口感好,耐人回味,便于消化,无添加剂,更有益于人体吸收。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