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几见本色
作者:雨过天晴 发表于2017-09-13 10:29 阅读(0)
不忘初几见本色
不忘初心见本色
作者:刘厚勤
母亲河黄河滩,那个偏僻的小村。没进过校门,目不识丁,勤劳节俭的母亲,用略显瘦弱的身躯维持着清贫的家。她会把一枚枚分币攒起来,换成角票;隔段日子,再兑换成整钱存起来。于是,走过了一个漫长的春夏秋冬,母亲手中便有了二百块钱。
经历了1991年,那个黑色7月的风雨,世代务农的父母,唯一的儿子,居然以全县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一所外地学校。
喜不自禁的母亲,毫不吝惜的拿出攒了一年的整钱,硬是托付内行的表姐,在县城商店里给我买了一身在当地当时,都比较赶时髦的衣服。说是走出小村,别抹黑了咱庄户人家的形象。
1991年9月,一个蓝天飘白云的晴朗日子。带着父亲的声声叮咛,母亲的一再嘱托,告别村头依依相送的父老乡亲,踏着坚实的黄土地,走向那个心里向往已久的繁华城市。初到这个要我生活学习四年青春时光的城市,倒是生出了些许陌生和不适应。所谓城市的社会文明,着实令我心生纠结,困惑了好多个日日夜夜。当穿着入时的同学,因学校食堂的排骨烧的不合胃口,男男女女结伴,挺大方,挺潇洒的到校外餐馆,鸡鸭鱼肉带啤酒,今你安排明我请客阔气生活里。我一个偏僻农村出来的孩子,说不上是羡慕,更多的是疑惑!还是个只懂索取的学生,衣食父母的钱容易吗?带着些慨叹,我总把五分钱一份的冬瓜汤,和从家中捎带来的咸菜片,反复对比,品味着独特的香味儿,感恩知足着。
七年长夜,练就的那点写作小本事,竟然开了花结出了果实,频频发表的“豆腐块”给我带了一笔颇“丰”的收入,接济着家中青黄不接的汇款,诱惑我更加钟情投入。天遂人意,运气真不差。或许是组织开展的几次大中专院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希望工程”义演等活动,以及经常有小文章见诸报端的缘故吧,团市委贺部长聘请我做了内部刊物《——团讯》的业余编辑,利用课余或星期天编辑刊物。这样,每个月我就又多了六十块的收入。当然,有时候也会征求部长的意见,捎带编上一篇自己写的小文章发表出来,也是有10元稿费的。
还有能说出口的惊喜就是,留恋黄河滩,用枝条练字的那个男孩,也许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书法作品,能在中国当代美术馆展出,并获奖。当年,我把刚收到的几张稿费单汇总取出来,捐献给希望工程,为贫困地区的孩子献上一份爱心时。脚上那双和着母亲朴素品质,一块块碎布层层堆叠缝做的棉布鞋,裂开的口子,像淘气的孩子裂开笑着的小嘴。
1994年元月份的一天,在红星路一位老同志因躲避来往的车辆摔伤,围成圈子的看客,只顾议论指点,没人施救。我挤进去挺身相救不慎摔伤的方树春老师,将他送到医院救治,直到联系上他的家人,我才离开。后来事迹被当地日报以“挺身助人风格高”为标题报道后。学校一片哗然:“好小子!……”“活雷锋!……”“充能,出风头吗?”
1994年8月6日夜,一位退休的老教师被摩托车撞伤,肇事者将老师送到医院来,一去挂号为由,悄悄溜走了。得到消息,在医院实习的我得到信息,迅速和老教师联系上,帮他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过后,一块实习的同学抱怨我说:“大冷的天,一个整夜没睡吧!做好事,能当饭吃不?还搭钱赚感冒。谁能看见说你好……”我虽无语,心坦然。
经年往事,回想起来,就像穿上家乡的母亲亲手缝制的棉布鞋一样的感觉,不光鲜,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