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外婆|人间亲情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9:02 阅读(2)
外公外婆|人间亲情
在金安区南部东河口一带,人们习惯称呼外婆为“姥娘”,外公为“姥爷”。每当听到孩子们幸福地叫着“姥娘!姥爷”时,我便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情不自禁地怀想起自己的外公外婆来了。
我的外公名叫周开甲,虽说我俩素未谋面,但是藉着母亲的追忆,他却在我的心扉中镌刻着久久拂之不去的印象。
我的外婆叫石大英,早年家住毛坦厂镇的明清老街。她娘家有个弟弟,就是我的舅爷石大坤,家底还算殷实,在毛坦厂街上专门经营糕点,做一些芝麻酥油饼之类的美味食品。外婆出嫁后,我舅爷经常用这些食品暗暗慷慨救济我的外婆以及她婆家亲人们。外婆没念过书,在20岁时便嫁到现在的东河口镇上堰村,一个名叫驻马尖的深山坳里周家,与长她两岁的我外公周开甲生下了五个儿女。后来,到了1959年下半年,由于“浮夸风”刮得厉害,家乡不幸遭遇约一年半之久的“粮食关” 大饥荒,活活饿死了其中三个儿女,仅剩下我的母亲与现在的六安二舅姐弟俩存活于世,与我外婆娘仨相依为命,勉强蹚过了阴森恐怖的鬼门关。
母亲说,我外公中等身材,方阔大脸,相貌堂堂,眉清目秀,气宇轩昂。他幼年时读私塾,用三斗米作学费,虽然仅仅念了半年的儒书,但是像《上论》《下论》《上孟》《下孟》《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记》等儒书课程,都能从头至尾背得滚瓜烂熟。这些儒书内容是由私塾老先生用毛笔书写在一种用树皮原料制成的皮纸上的,皮纸很结实耐用,这些儒书通常堆放在我曾毑父用玉米秸秆编织成的“书箱”里,“书箱”里的书本撂起来约有2尺高。外公能写一手遒劲绝妙的毛笔字,能打一手好算盘,还能唱一口好山歌,后来在当地生产队里当上了会计,记伙食账与公分账。可是,外公为人敦厚实诚,常遭小人藐视、算计,家庭饥寒交迫,惨不忍睹。
那年,外公出远门,步行到30多里外的施桥,去探望他同母异父的大哥。他在热心的大哥家住了两宿后,于第三日吃了早饭,便带着大哥赠给的粑粑与米面向大哥辞行。当外公路过一个朋友家门口时,被朋友喊了进去,小坐一会。可是,当外公向朋友辞行时,怎么也找不到随身携带的食品包裹了。原来,包裹被他这位朋友的儿媳妇偷去了。既尴尬又无奈的外公,怀着郁郁寡欢的心情,只得哑巴吃黄连,自认倒霉,继续前行。
几十里的长途跋涉,一路走来,外公实在是又累又饿,疲惫至极。路过太平桥、他的姐夫的妹婿家门口时,他只能踉踉跄跄地进入这位时任小学教师的亲戚家,真想能乞讨个吃的充饥,不巧没人在家。他心里想:我与他素常就是有往来的亲戚,老表相称,老表不在家,我就是自己动手在他家碗橱里找点吃的,也不算为过吧?他应该不会跟我计较的吧。可是,当他打开碗柜之时,发现里面一点食品都没有。正当此时,老表回来了。老表见状,怒气冲天,丝毫不听外公的解释,竟不分青红皂白,穷凶极恶地把他拖到大队部,伙同本村一帮匪类,将我那早已饿得瘦骨嶙峋的外公吊在一棵大树上,把外公当贼一样一阵毒打,最后他们把早已是皮开肉绽的外公扔到了门外的一个山坡下。等到过路人发现时,我外公已是奄奄一息,几番周折帮忙抬回家后,不到一个时辰,外公便悲凄地含冤而逝,年仅38岁!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平日里尚有“一箪食”米饭可吃,外公在“粮食关”前五谷杂粮尚可勉强度日充饥,而在饿殍遍野、啼饥号寒的“粮食关”期间,外公素常可吃的则只能是青菜根、野菜、蒿子、糠秕、麦麸、榆树皮、树根、草根了;颜回住于集市陋巷,外公栖居深山茅草棚;颜回身处乱世逆境,仍能豪爽乐观无忧,外公极贫积弱,蒙冤受辱,亦能挥毫高歌,“不改其乐”。据此看来,我的外公并不亚于颜回,抑或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