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九九相逢话重阳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4:23 阅读(0)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从遍插茱萸、赋诗饮酒的古时习俗,到崇老敬老、厚德仁爱的现代意蕴,重阳节早已不是简单的自然时令,而成为一个蕴涵着深厚文化内涵、承续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节日。

 
九九相逢话重阳
                     
                     文:蒋新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尽了重阳节的思乡之情。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形成于上古九月农作物秋收祭天帝、祭祖的活动,“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便在此时祭祖、推行敬老活动。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敬老传统,并制定了一系列礼仪制度。汉代的敬老制度已惠及平民阶层,凡居民年龄达到七十岁的,政府授予王杖,送上糜粥,八九十岁的老人别有加赐。王杖长九尺,杖头雕有斑鸠形象,亦称“鸠杖”。人们认为“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它变成老人优待身份的象征。据武威磨咀子汉简《王杖诏书令》记载,老人的优待包括:享受六百石级别的官员待遇,见官不用行趋(小跑)礼,出门可以走在驰道两边,殴打老人者要公开受死刑等等。《礼记• 月令》中规定仲秋是为老人授杖,提供赡养与粥食的时节,这就使得秋季具有了提醒人们注意敬老的性质。重阳节诞生后,吸收了秋季的这一重要精神内涵,成为了敬老爱老的纪念日。
 
------
 
重阳节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早在晋代周处《风土记》就已经提到“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避除恶气,以御初寒”, 到宋代,人们依然认为“茱萸名‘避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的心理,消灾避邪一直是重阳节重要的文化诉求。
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祈求长寿的节日。《西京杂记》中记载西汉民俗“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重阳节有求寿之俗,古人通过采药服食祛病延年。茱萸、菊花各有功效,均可入药,在天气日渐寒冷的重阳时节使用它们,显示了人们在气候转换的时间节点注重养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延年益寿的努力和智慧。
 
------
 
重阳时节,金风送爽、天高云淡,宜登高望远。早在战国时代民间就有重阳登高习俗,汉代逐渐盛行。古人在重阳节喜欢结伴郊游,秋高气爽之日,遍插茱萸,食重阳糕,饮菊花酒,登高望远,看秋水共长天一色,赏落霞与孤鹜齐飞,可谓赏心乐事。登高望远,赏菊插萸,饮酒作诗,可健身祛病,对于身心健康有很大益处。
重阳登高的习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于重阳日登高望远,把酒临风,诗兴勃发,留下吟唱千古的诗句名篇。如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李白的《九日登山》“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王勃在重阳节挥笔草就《滕王阁序》,语惊四座,成为千古绝唱。静心抚思,由重阳节生发出来的对生命的慨叹、认识和追忆,动人心怀。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