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乞丐朋友,周老吹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01:54 阅读(0)
我的乞丐朋友,周老吹
文/湘客
乡下有位文化站长说是受人之托,无论如何要文化局长参加他朋友的宴请,一定要给足面子。话说到这份上,恭敬不如从命。
餐馆不是在乡下小排挡,而是城区一家很上档次的宾馆餐厅。这人面熟,只是叫不岀姓名,局长被拖到贵宾位上坐,谁坐局长身边呢?大伙推推搡搡,相互谦让,久议不决。
局长便直接调兵遣将兵:“站长左,周老吹在右,其余不分男女依次就坐。”
周老吹的真名谁也不知,恐怕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他不吹牛,是吹的那把油光发亮的唢呐,从小吹吹到大吹,又成大吹吹成了老吹。
圈里人说周老吹从五岁就开始吹,家里穷买不起吹奏乐噐,随手捡一片树叶,拿一张塑料包装纸就吹,再大一点就用芦苇、竹竿横的竖的钻几个孔,也能吹得天花乱坠。他还嫌不过瘪,自作二胡、板胡、京胡,有音乐天赋的人,对乐噐一看就懂。
局长和艺人之间其乐融融的交谈,说的全是民间的民俗文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下里巴人”那类。其实这类人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都会,送他们个“民间艺人”的雅号言正名顺。
大家伙儿举荐周老吹当丐帮帮主,江湖险恶,没几把刷子能服众?除了会吹拉弹唱,他的绝活是哭。一般不哭,有原则的哭,儿女在外赶不回来的,膝下无儿有女的,家境经济厚实的,要真哭不假心假意地哭,哭得在场的亲朋好友陪他哭,哭得天昏地暗,哭得钞票滚滚来。
局长说:他见过周老吹哭丧的真功夫!吃了人家的嘴软,喝了人家的心软。局长又问请吃请喝的目的是什么?七八个人齐声说:没有。
农村人,城里人,总之,中国人喜欢讲派场,祝寿、生子、娶媳妇、乔迁新居,属喜事,整岀大动作热闹;祭周年、过五七、做道场、老人仙逝,属丧事,搞岀点化悲痛为力量有气场。如果没有类似周老吹这种艺人,谁来揍热闹,谁来整气场,他们也是360行中之一,三教九流之列。
自从接受周老吹的宴请之后,有人在局长背后指指点点,议论文化局长没品味,那帮另类档次太低太俗,说这话带有讽刺挖苦性;周老吹却沾沾自喜地跟同类炫耀:某年某月某日与局长推杯换盏,平起平坐,当成三生有幸。
局长也没与嘲笑他的人理论,接触民众、民间、民俗、民间艺人是他工作性质的一部分,理论多了倒显得真的没品味,在一次后备干部培训班上,找到了嘲笑他的人的机会,正面地大张齐鼓地进行了反击,有点大快人心事。
在培训班上,文化局长大树特树民间民俗文化是中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赞扬这些民间艺人在农村收集整理传唱,才使得千年的民俗文化得以传存而保留。一个地域文化的丰富与浅薄,直接反眏一个地域历史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为什么国家开始重视非物文化遗产的抡救发掘工作,道理很简单,遗失了就断层、断代了。有文化的人才懂得“下里巴人”的重要性。
后来这位局长退位了,经常帮朋友当司仪和做证婚人,隔三岔四地在不同场所遇刲周老吹,见了面显得格外亲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退位局长还从这些朋友的身上发掘了许多国家的瑰宝,成了他创作素材的源地,写岀了不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长篇小说和散文。
文学的基础永远根植于乡间的泥土之中,离开了它,就等于脱离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