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已然是他乡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14:31 阅读(0)
故乡已然是他乡
辛冬妹(江西宜春)
平时出差在外,总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我是……人。”回答很干脆。
是的,我在那里出生、长大,一直到参加工作。近20年吧,那里是我留下了许多烙印的地方。
这个地方就是故乡,一个流着血脉亲情的地方,一个当过放牛娃,打过猪草,砍过柴火的地方,一个与兄弟姊妹分吃一碗饭、追追打打熬过童年、经历少年,最后走向成年的地方。
这个地方是故乡。刚参加工作时,回家乡觉得很平常,几乎是经常性的。因为母亲健在,因为没走远,因为哥哥们已成家立业,已经分家过日子,弟弟妹妹还小,需要有些照顾。每每回家乡,母亲就张罗着做好吃的款待。有些年,被这种氛围包裹着,回家乡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所在。
在兄弟姊妹中,我是唯一有正式工作的。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每次回家,身份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在母亲眼里,我每回一次家,像是给她最好的礼物,脸上的笑容最灿烂,准备的饭菜最丰富。甚至有时候,母亲很关心地问我,菜中要不要放味精?吃饭前,一定要煮三个荷包蛋,放点白糖,加点葱花、姜丝。这是江南农村的一大习俗,招待尊贵的客人才捧上的“亲碗”。之后,我每每到兄弟家中,大抵也有这样的待遇。吃过精心准备的“亲碗”,然后上桌,坐在最重要的位置,一大桌人围着你,总催你吃鸡鸭鱼肉,总之,哪碗菜高档,哪碗菜就是专催你多吃的,甚至往你碗里添加的。
参加工作的前几年,我偶或到家乡住上几天。白天随兄弟们到地里干点活,脏活、累活是轮不上的,只是做个样子,什么活轻松,就做什么活。晚上在昏暗的灯下,吃着点心,有一句没一句说着村子里的事,谁家小孩快生了,谁家小孩考上学校了,谁家小孩找了谁谁谁。总之,东家长西家短,断断续续聊着。到了一定时间,就在兄弟家住宿,或者在母亲守着的老房子里住宿。
后来有过几次调动,从边远的乡村来到了都市工作、生活,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而且,每次回家乡,似乎都是因了邀约,比如兄弟姊妹家办喜事,是必须回去的。亲人嘛,不论走多远,那根亲缘的线牵着,一根血脉相连的筋拴着。但情形却有些不同,一是乡亲们看我的眼光,明显多些陌生的打量,很长时间看不到人影,陌生是肯定的。人际社会就是这样,彼此间没有交流、没有走动,再熟悉也会陌生,再深的记忆也会淡淡消失。尤其是小时候一起打过架、一起称兄道弟的伙伴,陌生得连话都很难说上几句完整的。我知道,在他们面前,我已经是真正的客人了。家乡,在日复一日的蹉跎中,渐渐消失了原色的容颜;乡亲之情,在年复一年的岁月更替中,慢慢褪去了清晰的色彩。家乡,已经悄然变成了他乡。“他乡遇故知”,大概就有这种沧桑与感伤。
在城市生活久了,年纪渐渐长了,回家乡的次数已是越来越少了,这其实也成了一种自然的生长。随着久居城市,熟悉了城市的味道,精神的、情感的、物质的,大都打上了城市深深地烙印。如今,再回家乡,感觉已经是安放在心中某一处的飘零,像一个游子,选择某一个时段,听从某一次召唤,以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回去表达一份情感,除此,便只有他乡的味道了,只有在人情世故的字典里寻找一份温暖与怀念的情绪了。
我知道,此时此刻,无论我时隔多久到一回家乡,故乡已然是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