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永远的陪读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11:18 阅读(0)

永远的陪读

 李忠继(湖北武汉)

 
周日那天的早上,生物钟催我照常醒来,日程表又催我赶快起床,弄早点、做卫生,收拾行装、叫醒外孙,做自己下步该做的事。
随手翻看了一下手机,自《生日是啥滋味》一文在《首都文学》平台刊出后,发现朋友圈亲们的勉励声几乎满屏,一条条点评,一个个点赞,如一股股暖流融入我的心房,于情于理我得一一回复。集团公司的美女董事长,大家亲切地称她为“芬董”,在我一句微信问候“早上好”之后,她迅即回微信,又有佳作推出吗?很期待!
很明显,芬董对我的拙作有抬爱之意。我回答说,今天送外孙陪读呢。芬董再微信,陪读的空闲时间构思一篇“陪读”吧。我即兴回答,正有此意,题目就叫“永远的陪读”,然后配发一个偷笑和一杯咖啡表情。
芬董的笑谈,我的调侃,也许都是一句生活的“调味剂”,但冷静一想,“陪读”还真是个好题材,其话题接地气,其主题沾泥土,大众口味,平民生活,不可不书。
先说笑谈写“陪读”的芬董。芬董是70后,在今年9月份,她的儿子在武汉市上了一所很不错的大学,据说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在外人看来,芬董的陪读使命基本可以告一段落。其实不然,在芬董的家庭生活中,“陪读”永远在路上。
芬董的爹爹和婆婆都是80岁上下的老人,爹爹长期卧病在床,吃喝拉撒要人料理;婆婆重病住院治疗,有时精神恍惚,心烦不安,有时连亲生儿女都不认得。芬董除了要管好公司的事情,也要管好家里的一摊子事情,尤其是要和丈夫将久病在床的双亲侍奉好。
一天,芬董听说婆婆在医院不吃不喝,不认识六亲,不配合医生。下班后,芬董赶赴医院,婆婆见儿媳来了,情绪突然变得好了起来,还一个劲的喊,芬,芬,你来啦。老人家此时只认得儿媳,病房里的病友也是啧啧称奇。芬董眼眶跟着潮湿了,笑着连忙说,老娘,来,吃饭啊,我陪着您吃。婆婆经儿媳劝导,也不推,也不闹,配合将饭吃完。在此时此刻,芬董陪婆婆,读的是“灵犀”。
曾经,芬董家人试探性地问爹爹,送您去养老院养老,您同意吗?爹爹一听,哭了,哭得让人揪心,爹爹说他不愿离开婆婆半步,并把眼光转移到能作出决断的儿媳身上。二老只有一个儿子,与儿子一家共同生活了20多年,爹爹习惯了那种有家人在身边嘘寒问暖,朝夕相处的日子。芬董见此立马表态,不送您去养老院,在家养老,不离开婆婆,也不离开我们,安心哟。爹爹听了儿媳的话后,像小孩似的很快停止了哭泣。在这个时候,芬董陪爹爹,读的是“守候”。
 
 
 
说白了,人生就是一生的陪伴,陪爹妈,陪爱人,陪儿女……陪爹妈是“读”孝子爱日,陪爱人是“读”相濡以沫,陪儿女是“读”望子成龙。
再说调侃写“陪读”的我。关于我家的陪读经历,虽说与寻常百姓家有大同小异之处,但也有念兹在兹之点。这个点就是儿子和女儿上大学期间的“陪读”,而这样的陪读只能借助通讯,跨越时空去完成。早年,他们兄妹俩先后就读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及西华大学,在一年当中,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
他们兄妹俩在成都读书的几年,妻子仍然经营一家副食店,为了做点夜晚的生意,店子一般要到转钟才关门。遇上周末和节假日的晚上,便是我和妻子同儿子、女儿短信聊天的大好时机。那年月还没有智能手机,家里也没有电脑,但同孩子们的“陪读”不可或缺,在妻子尽量避免打长途,能节约就节约的提示下,短信沟通成了武汉与成都两地的主要渠道。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