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包公园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4 09:08 阅读(0)
浮光掠影包公园
文翟国胜
也许是多年在豫东工作、生活,对包公的故事不敢说耳熟能详,但也能说上一些,比如什么“铡国舅”、“铡陈世美”、“陈州放粮”等等,因为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我所熟悉的豫东大地上,一代代就这样传了下来。在豫东,提起“老包”,男女老少没有不知道的。小时候我还以为包公就是我们河南“土生土长”的干部,后来才知道错了。包公原名叫包拯,是安徽合肥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他29岁中进士后,因父母年老体弱,一度放弃了做官的机会,直到39岁时才出任天长县知县,中间到过许多地方,最后在开封官至枢密副使,成为北宋仁宗皇帝最高行政领导核心之一。他在主持京师开封府政事之时,下令废除陈规陋制,允许百姓直接到公堂上诉伸冤,被百姓称之为“包青天”。包公 64岁时病逝于开封,去世的第二年其女婿才将他的遗骨运回合肥安葬。他为官多年,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关心民生,廉洁清政,虽为朝廷命官,但“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在普通人心中他是清官的代表,“包公”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在戏剧舞台上,包公又总是黑脸形象,所以,人们又亲切地称他为“黑老包”。几年前有机会到合肥去,第一站我就匆匆赶到位于合肥环城公园东南段的包公园参观。
包公园是以纪念包公为主题的综合性公园,占地三十多公顷,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组成,围绕着的是一条包河。传说当年仁宗皇帝因包公居官清廉又家境贫寒,欲将巢湖赐予包公,但包公坚辞不受,最后才要了家乡古庐州城的这一段护城河留给子孙。由于河不比田产,它分不开卖不掉也富不了,因此包拯的后代多依河而住,靠捕鱼、挖藕、采莲为生,后人为了纪念包公,便将这段河称之为包河。人们现在还津津乐道于包河的藕无丝(私)、包河的鱼脊如铁背,从这些近似于神话的传说中,足见人们对包公的敬仰之情。
包公祠建在环境优美的包河中的香花墩上,相传这是包公幼时读书的地方。包公祠正殿有一座巨大的包公塑像,上方高悬着几块横匾,正中匾额上题着“色正芒寒”四个大字。包公塑像旁边陈列着三座铡,龙头铡是专门铡皇亲国戚的,虎头铡是铡贪官污吏的,狗头铡是铡地痞流氓的。塑像左侧一石碑刻着包公1037年初出仕时写的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平者羞”,此诗成为他一生为官的座右铭。他对当时众多官员的追名逐利感到可耻,他在奏议中写到:“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立下誓言,要做一个清心寡欲、直道谋身、刚正不阿的忠臣。另一石碑刻着他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可见包公不但严于律己,而且对家人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神祠内有历代名人颂扬包公的匾额、碑记、楹联、诗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副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善无量,依然菩萨心肠”,它总结了包公无私爱民的品格。包公祠东旁有一古井,相传为官不正者饮此井水则头痛不止,故名“廉泉”。
与包公祠遥相呼应的有一小岛,其形如一片绿叶浮于水面上,岛上古有村庄,故名“浮庄”。步入浮庄,迎面而立的是包兆龙先生的铜像。包兆龙是包公第28代孙,“世界船王”包玉刚之父。在铜像的左前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有包玉龙亲笔书写的包兆龙先生的遗训:“叶落归根,建设家乡,热爱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