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年过中秋月过半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3 23:45 阅读(0)
年到中秋
作者:竹杖芒鞋空间
民谚:年过中秋月过半。意思是:一年过了中秋节剩下的日子就不多了,一月过半余下的日子也很快就要过去了。
真快,热了一个夏天,天刚凉下来让人喘口气,留给我们的时间就不多了。
年过中秋,对时间来讲是有些紧了,有过日子的紧迫感,急荒急荒的样子,但也略显消极,总有去日无多,一年到头、一月终结的伤感。还是积极一些好,与其瞻前不如顾后,既然前面怕虎就别再后面怕狼了。譬如换一种思维说“年到中秋月到半”,终将圆满多好,让平淡的日子得以有了光彩的盼头。况且现在的中秋也足够隆重,正常年份都是中秋接着国庆,小长假连着大长假,双节璧合、长假无期,举国上下、吉庆有余。作为传统节日,它不仅重塑金尊,而且皇袍加身,已成全国人民期盼的重要节假密集区,无节可替。
把说法换成“年到中秋”,就时令来讲就从容许多。一年之中,经春、履夏,终于在入冬之前得来这样一个瓜果丰裕的时刻,漫天澄澈、金风送爽,夏花正艳,秋芳璀璨,一派田园祥和丰足之美。不仅是收获季节,寻常花草绿树到此也金甲彩绘起来,妆浓得像是要参加party。何至瓜果粮菜,若在北方河海之滨的休渔期也恰好到了开禁的时候,鱼蟹肥美,膏腴香郁,天底下的好东西突然都来了,挤在这样一个密集的时段,多得快要盛不下去。怎么办?天地所赐,人神共享,召集人可劲造呗。所以年到中秋,自然要以团圆的名义向天底下的亲人发出集结令,开启各种团聚模式,天底下的各种地域物产便以访亲探友的名义纷纷登场亮相。瓜桃李果、鱼鳖虾蟹,米面粮油、枣栗核桃,花团锦簇、五彩缤纷,以中秋邀月的名义成为馈赠成为奉献成为盛宴上主角。
所以,在家乡时饥荒年月熬到中秋人们便不为裹腹犯愁了,天地仁厚且慷慨,随便什么都不能让人饿着,至于过节即便没有月饼这样的紧俏糕点打点也不打紧,农家的寻常主食都可以以中秋的名义呈现出来。比如中秋时节常见一种月饼馍,有糖心和油心的、甜心菜心的,制作时也用月饼模子扣了带楞的形状和吉祥花纹,但蒸出来就统一虚发成白馍的样子。再如包子,几乎成为很多节日离不开的应景食物,包肉包菜包咸包甜,也包裹起人们对美好想象。中秋当然也需要包子,年到中秋,家家蒸馍,户户包子,至于月饼因为太金贵倒居其次了。因此,那样的中秋依然面食的天下,那些年多谢面食图腾带来的面面俱到,让曾经的中秋佳节在短缺中寓意丰盈充实,清贫中不失祥和美满。反而,却在生活条件大大改观之后,我们的节日从吃开始一步一步沦陷,似乎吃什么都在失去应有的仪式感。月饼已不再稀罕,馅料包装从登堂入室到登峰造极已极近奢华,豪放的乡人动辄几十斤上百斤地制作应合口味的月饼,据称是要当成主食吃。这种代表节日符号的概念化食品一旦滥觞、一旦变味便失去它应有的意义,感觉中秋节似乎渐渐失去了一种佳节的诚敬体验,泯然于混吃混喝的平常时节。这不能不令人扪心自问,在传统节日的代际相传中我们还缺少哪些固执的坚守、由衷的珍视,以及需要尊崇的体恤。
又到中秋,不管怎样,除了节日渐变和异化的题外之义我们无法阻止,传统佳节的传统元素中毕竟应有一些传承和缅怀属于它的应有之义。这是我们仅次于春节的最重要传统节日和文化符号,我们可以厌倦口腹之欲,可以心安理地享受闲暇之乐,而不应忽略和淡化它作为佳节一路延续和传递的文化轨迹,譬如思乡念亲、万家团圆,譬如燃灯观潮、诗酒咏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年到中秋,月圆人圆,唯愿当歌对酒时,清辉余韵,月光长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