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做的早饭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2 16:04 阅读(0)
妈妈做的早饭
作者 | 王工一
小时候,妈妈做完早餐的一个情景,一直不忘。那是六十年代初,我八、九岁的时候,一天早上,妈妈做完早餐,把饭菜端上桌,便痛苦地一头扒倒在炕上。
我慌了,忙上前问:“妈,你怎么了?”
妈妈闭着眼睛,发出微弱的声音:“头晕,浑身难受。”
妈妈病了,硬挺着,做完全家七口人的早餐,保证我们姐弟五人和爸爸能按时上学、上班。她病了,却没有说,做完早饭,实在难忍,才流露出来。她也要上班,却长年累月承担了全家一日三餐的重负,从来不诉苦,从来没怨言。
妈妈没去医院。医院在镇上,她上班在村里的小学,医院太远,一去一回,起码得半天,还需请假,麻烦别的老师给自己代课,索性咬牙挺着。妈妈有病不去医院,不只是这一次,我从来没听说妈妈去看过医生,尽管当时她还是“公费医疗”。
早餐后,妈妈照旧按时上班上课去了。
这一幕,已经过去五十多年,那情景、那声音、那面孔,我还都记得清清楚楚。妈妈不在了,离开我们已有好多年,每每想起,心头都会涌上一阵酸楚。
妈妈说,上学、上班都有钟点限制,要赶早不赶晚,只能提前,不可拖后。不能因为早饭耽误时间而迟到。不迟到,是妈妈坚定执着地遵循的原则,无论有什么困难,都想方设法克服,保证按时。
回想起来,我在小学、中学期间,可以自豪地说,从未迟到,这里有妈妈的心血,有妈妈的一份功劳啊!
那时我家做早餐,同时也要把午餐带出来。爸爸上班,大姐、二姐上中学,午饭要带饭盒。妈妈、三姐、弟弟和我,在村里上小学,短暂的午休,根本来不及做饭,只能把事先做好了的饭菜加热一下,就算午餐了。这样,一顿早餐就得做出两顿饭,量很大。
五、六十年代,家家的餐桌,谈不上丰盛,“粗茶淡饭”而已。玉米糊、玉米饼、地瓜,就是主食的代名词,长年不变;萝卜、白菜、土豆和腌制的各种咸菜,就是主要蔬菜。即使熬玉米糊糊,七个人的饭量,也得一大锅,还要炒菜,做干粮,足够忙乎一阵子。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全家人也都纷纷伸手帮衬。
人说,“一天之计在于晨”。其实,也应该包括早餐,早餐吃好了,一天的开头就有个好心情,会给一整天都带来快乐。
每天凌晨,当我们都还在熟睡的时候 ,妈妈早早就起来了,为全家的早餐忙碌。
很多事情,需要提前做些准备。不仅食材,在燃料奇缺的年代,准备柴草也是一件大事。老家的饭灶,青一色土灶烧柴,风匣助燃。
严酷的冬季,最怕大雪封门。遇见飘风扬雪的夜晚,早上起来,打不开门,可要误大事。妈妈让我们把柴草提前拿到屋子里来。爸爸还把铁锹放到房间内,万一大雪封门,就跳天窗、走后门,带上工具,应急救援。
在北风呼呼叫、雪花满天飞的早上,看到满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别提心里有多热乎、多高兴了,打心眼里感激妈妈起大早付出的辛苦劳动。
夏季,最担心阴雨连绵。曾经三、五日老天都不睁眼,柴禾潮湿,浓烟弥漫,呛得人咳嗽流泪,痛苦难耐,做出来的还是夹生饭。
解决这个问题,妈妈有办法,提前备些干柴,放在灶坑旁边一个存储柴草的灶洞里,比如,剥完玉米粒的玉米棒、大豆秸秆和劈好的木屑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