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一碗粉的博物馆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1 11:52 阅读(0)

 一碗粉的博物馆

作者:梁春云
 
 
“粉有千百味,尽在粉之都。”被誉为“粉之都”的南宁,但凡有美食的街巷,便有“粉”的身影。好“粉”的食客,始终被“粉”的魅力吸引。走进平湖路的“粉之都”米粉博物馆,灯光柔柔,古画悠悠,淡墨溶溶,在静谧和安然中,近距离观摩雕塑的“人”还原“粉”的考究,领略古人制作捕鱼用具和生产工具的智慧,沉醉于“粉”的传奇故事里漫舞,品尝“粉”的地道美味,感受“粉”的别样情怀……
在繁华的闹市区平湖路,在城市地铁轨道交通3号线的出入口,寻得一处充满古雅色彩和情调的“粉”博,带着诗意的典雅和宁静,体会人类自打“粉”诞生后,便告别了单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依靠大自然赏赐的原始生活;体会栽种水稻、驯养动物、使用和革新生产工具的农业文明和人类的进化。我仿佛看到了阳光下的水稻在出苗,在分蘖;听到了水稻分蘖、穗分化的“呲呲”脆响;嗅到了抽穗扬花的淡淡清香,还有灌浆成熟后醉人的芬芳……这灌浆成熟后的稻谷,去掉表皮米粕,就是米粉的重要原材料了。
透过玻璃展示柜,我仿佛触摸到新石器时代古人的脉搏在“怦怦”地跳动。古人用兽骨磨成骨锥、骨刀,用鱼骨磨成尖锐锋利的鱼骨锥,用蚌壳打孔制作蚌网坠,用来捕鱼。古人的手上满是茧子,但在捕到鱼后便有一种暖心的成就感。古人善于利用山上的陶土资源,用陶土制作捕鱼工具。组成地壳的岩石,也是古人用于制作石刀、磨石、穿孔石器的材料。穿孔石器便是稻作的“点播器”。
我仿佛看到了远古时代的劳动人民赤着脚,卷着裤腿,弓着背,在与泥土诉说他们的丰富阅历,还有水稻的成长故事,向炎黄子孙娓娓道来农耕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革新驯化水稻种植和“粉”的起源。
我仿佛看到了秦王嬴政为统一中国,率五十万大军征战南越,开灵渠(今桂林兴安县)、通湘江、连漓江。由于秦军水土不服,大量士兵经常挨饿、生病。为解决食为天之大事,秦军根据西北和面制作原理,先把大米泡胀,磨成米浆,滤干水后,揉成粉团,再把粉团蒸至半熟,放在臼里杵舂一阵儿,继而用人力榨出粉条,直接放入开水锅里煮熟。秦军士兵将煮熟的米粉与郎中采自当地的中草药煎制的防疫药汤一起食之,在行军紧张之时,既吃得快又吃得好,还解决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可谓是“一举多得”。久而久之,桂林米粉卤水的雏形渐成,后历经“粉匠”师傅从卤水制作工艺入手,进行改进、加工,加入猪、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为香味浓郁、风味独具的桂林米粉卤水。桂林米粉诞生于秦王朝,迄今为止,已有二千三百年的历史。
我仿佛看到了爱吃米粉的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北宋著名儒家思想家周敦颐、大民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一起穿越到“粉”博,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米粉,一边吟诵着“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米粉香万家”的经典诗句。
我仿佛看到了远古的劳动人民倾情展示米粉制作工艺。那泡米、磨浆、蒸皮、挤丝、蒸煮的辛劳,那洁白如婴儿皮肤的细嫩嫩啊,那温润如玉滑溜溜的爽啊,那享受祖先缔造美食文化的智慧啊,换来食吃者的愉悦和百吃不厌,连静寂的空气中都弥漫着甜美而温馨的幸福滋味。
我仿佛看到了早期的桂林米粉——“担子米粉”穿越而来。小贩肩挑担子,脚穿木屐走街串乡,发出沉浑的“啪嗒”“啪嗒”声,与高亢的吆喝叫卖声混响。小贩累了,就在担边或蹲或做,歇息一会儿。“担子米粉”由此得来,“粉之都”的标识也源于此而成功注册。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