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故乡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1 10:12 阅读(1)
情系故乡
文/李玉凯
黄河滩上的徐庄村,历史悠久。相传三百年前,徐氏祖先徐龙和徐虎兄弟二人在此开饭铺,生意兴隆,后在此落户,以姓氏“徐”命名为徐庄村。因黄河泛滥成灾,大徐庄被黄河水吞噬,人们被迫迁移到幸福渠北邻的地方,后改名徐庄。徐庄村是黄河滩上一个贫困村,贫困户靠几亩薄田艰难度日,更经不起大病的侵袭。自从第一书记李幸华带领工作队驻村以来,走街串巷,挨户调研。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百姓家中,都成了李幸华书记的办公场所。特别对贫困户百般关心,甚至将家人看望他送的营养品,他自己舍不得享用,都送给贫困户。他一心为民,扎根百姓心中,这些先进事迹感动天地,贫困户的生活日益提高。下面是关于李幸华书记身临第一线的工作缩影。(李幸华书记化名李亮)
天边滚来了团团乌云,狂风卷着暴雨像无数条鞭子从天而降,雨点落在李亮(化名)书记的车窗上,噼里啪啦地敲打着车窗玻璃,也敲打着他那颗平静不下来的心,雨刷不停地拨击车窗玻璃上的水,发出哗哗的响声。刚在新乡开完会的李书记心急如焚,恨不得一下子飞向他工作的地方——徐庄,奔向贫困户郑文来的家中。
郑文来是徐庄村的贫困户,四十多岁的他因患精神分裂症,终生未成家,和年迈的父母靠几亩薄田艰难维持生活,住的是八十年代青砖蓝瓦房,屋内墙上的坯子缝能塞进手指。屋子正当门的墙上挂着一张毛主席像,有郑文来的母亲的精心爱护,那像虽年代久远,都一尘不染,画面清晰。第一书记李亮(化名)把郑家的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将郑文来家列为贫困户,并向上级申请为他家进行危房改造。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郑文来家建起了新房子。这不还没来得及入住,天公不作美就下起暴雨来。这时正在新乡办事的李亮坐立不安,心乱如麻,生怕这场暴雨给郑文来家人带来生活不便,他连忙把车子停在路边,拨通了徐庄村委闫主任的电话:“喂!闫主任吧!你马上替我到郑文来家看看,让他们家人暂时到新房避雨,不要在老房子里呆了,那太不安全,等我回家了再妥善安排,先谢谢你!”
“好的!我现在就去,请您放心!人在外面,心在徐庄,您真是俺村的好干部!”闫主任激动地说。她赶忙拿起雨伞急匆匆地向郑文来家跑去。暴雨过后,李书记日日带领队员走访郑文来家,妥善安排他搬入新房,又为其购置电视,餐桌等生活必需品,郑文来一家人笑在脸上,喜在心上。
徐庄村另一位贫困户加五保户徐德银,六十多岁,患脑血管病多年,生活还能自理,但孤零零一个人住在八十年代的青砖瓦房。屋里面除了一张床,生活必需用品外,再无别的。堂屋正当门桌子上放着一台破旧的黑白电视机,一开机“嗞嗞啦啦”,影屏上还飘着雪花,就是不见个人影。李亮看到这情形,一股酸楚的感觉涌上心头。他百感交集,马上申请给他换了一台大屏彩电,这让徐德银眉开眼笑,激动万分。更让徐德银感动的是,那天一大早,他起床后,刚走了几步,脑血管病突发,瞬间倒在地上,屋内漆黑一片,静得吓人,外面偶有几声鸡叫。徐德银倾斜着身子想从地上爬起来,可是他怎么也站不起来,动弹不得......
幸亏李亮书记一大早来看望他,及时送他去医院抢救,一个月后,他康复了。徐德银每逢街坊四邻提起这件事,激动的泪水总是止不住的流:"要不是李书记救了我,俺的老命早没了。”
在扶贫的道路上,李亮书记是一个把工作当事业的人,把贫困户当亲人的人。李亮书记人在外面,心系徐庄,把百姓当成亲人。只要他一来到徐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百姓家中,都成了他的办公场所。他每天都在乡村一线忙碌着。但身为一个儿子、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他却很少照顾自己的家。一个扶贫干部,没有太多与家人共享的欢乐时光,每周回家半天也不过是为了换洗衣物。无论烈日炎炎,还是阴雨绵绵,在扶贫路上,他依然风雨兼程。因为乡亲们满脸无奈的愁容,因为贫困群众充满脱贫致富希望的眼神,虽然汗湿衣领,愧对家庭,在扶贫路上,他依然脚步匆匆。因为心中的挂念,肩上的责任,他披星戴月,只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