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青青艾草香,深深母子情

作者:开诚有道 发表于2017-09-29 08:00 阅读(1)

青青艾草香,深深母子情

                青青艾草香,浓浓母子情
                   润德/文
        在故乡的土坡上丶田地边、河畔上,生长着一种苍绿色的植物,丰盛无比,浓香扑鼻。那是艾,一种叫起来就暖透心肺的平凡而伟大的草。
        认识艾,缘于那个朦胧的童年,我已经记不清了。小时候总是肚子不舒服,不知妈妈从哪里讨来的方子,用艾草治疗。先是用艾绒条薰炙,然后再用艾水沐浴,洗通经脉血络,在艾水艾烟的氤氲中,我的病居然好了。艾,一种粉白色的绿草,在山风中起起伏伏于斜坡上河畔上,那是一种不能言传又不失美丽的朴实。春末夏初是艾草生长最茂盛的时节,羽毛状分裂的叶片像手掌一样伸张着,近一米高,笔直挺秀,除根之外全绿透了,叶背和茎上的绒毛像婴儿的汗毛,在阳光下有一种不耀眼的亮晶晶,让人忍不住伸手去摸,摸到的是奇怪的带点灼热的感觉。我很惊奇,这样清雅而青嫩的草,如何会有救苦救难的慈母情怀?从那时起,艾,那清苦浓烈的香味,混含着泥土和阳光的温暖气息,就在我心中就慢慢的散发开了。就像小时候妈妈告诉我做人一定要淳朴、善良、正直一样,一直影响着我。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童年的记忆里端午是要插艾的,人们把艾一棵一棵插在房前屋后,悬挂于窗畔门旁,家家如此,年年如此。青青艾叶,散发淡淡的苦香,远远望去,每家的门前都有几束艾,煞是显眼。现在越来越少了。关于插艾,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唐朝末年,黄巢起义,黄巢义军攻打中原地区,时值端午。当地官员于是放出风声:“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动员民众逃离家园,是为"走黄巢"。实际是使义军无法与民众接触,以制义军不断扩大之势。一户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妇人与二个小孩,一小孩为亲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遗孤。亲生的小孩刚能行走,她嫂子的遗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岁。妇人一人带二小孩逃难,背着她嫂子的遗孤,却让自已刚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却落在后头。走不多远,遇一黄衣人,问:“嫂嫂为何不让大小孩走路,而让小的小孩走路?”妇人如实相告,黄衣人听后甚为感动,道:“你危难之中行忠义之事,已破黄巢之刀,黄巢已无法取你人头,其实你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义之家,黄巢便无奈你何。”言罢竟忽不见。妇人认为是仙人指点,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难之人插艾草可破黄巢之刀云云。因此妇人平时善良,多行善事,诸多民众都相信,依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黄巢”,在家中过端午节。 果然,义军过境,见家中插艾草的人家,无人打扰,随军的医生还为民众看病,问疾苦。一时妇人遇仙人指点之事在各地传开,平民之家,不再“走黄巢”,纷纷插艾草过端午,并效妇人行忠义之事。原来,黄衣人是黄巢义军的前锋谋士,武艺高强。义军所到之处,都是无人村,义军无人支援,成了孤军。谋士知有蹊跷,化成便衣,独自寻找原因,遇是了妇人。忽然不见,只是纵身跳上大树隐藏起来了。谋士小施一计,不仅破了官府的:“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谣言,为义军获得民众支持,又使民众积德行善成风,世人于是将此传统继承下来,成为今天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陆河人为客家人,多为中原迁移到陆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黄巢”“插艾草”的习俗。其实,艾有杀菌消毒、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熏烟,可以泡水沐浴,可以做成青团还可以泡茶……
        好久没和家人一起过端午了,端午前夕妈妈又送点艾叶过来,说是让我端午的时候熏一下可以驱虫辟邪,祈福下半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我点燃了几许艾叶,轻烟氤氲了我整个房间,散发出淡淡的苦香。我“沐浴”在这和蔼的香气中顿觉身心的疲惫烟消云散。青青艾草香,浓浓母子情。
              贰〇壹叁年 端午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