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吃馄饨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2-02 09:22 阅读(0)
七月半吃馄饨
文/上善若水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火星向西流,一年最热的天气已经过去了,天气渐渐转凉。等到秋风把“十八只秋老虎”送走后。金风送爽,木犀花开的季节已经不远了。
农村过时节总是与美食联系在一起。过什么样的时节要吃什么样的美食也是各有不同。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吃芽麦塌饼,端午节吃粽子。那七月半吃什么呢?吃馄饨。
七月半俗称“鬼节”,又称“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并称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佛教又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传说唐僧的前世金蝉子在盂兰盆会上奉如来之命侍捧了一杯茶给镇元子。后来唐僧路过五庄观,镇元子称唐僧为故人,命童子打下一枚人生果来招待故人。谁知道好事多磨,引发出后面一连串的故事来。
我乡这一年死了人的人家都要在七月十三那天过节,叫做死了之人的头年。别的人家都要十四之后才过节。最迟到十八,也有人说是廿三。说要是过了廿三还没过节,也没有祭祀祖宗,祖宗们没得地方吃,要哭着回地府了。七月十二那夜,地府把地狱门打开,放出里面的饿鬼来。有子孙各自回家享受子孙的祭祀,没有子孙变成路边野鬼要缠人讨吃了。所以家家户戶都要过七月半时节,这一天要买鱼买肉,买各种蔬菜,裹馄饨,孝敬祖上。求祖宗保佑一家四季平安。虽是纯粹迷信色彩的说辞,倒也是出于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逝者的告慰,是人感情的延伸。无论是烧纸祭祀,还是摆放各种水果荤素供品,都是人们的思念之情。说到底还是敬重祖宗之心,出自人的孝道。
夏天的夜晚燥热烦闷,却有美丽迷人的夜色。拿把扇子坐在场地上乘凉,是一天中最舒适的时候。“六月莎鸡振羽”,听织布娘不紧不慢地“织答、织答”的演奏,看萤火虫一闪一闪的发光。心定气闲时感觉特别有情趣。有时仰头望天数着星星,一颗、二颗、三颗……直到最后数都数不清。老人家讲天上南面最亮的那颗星对着大门要过馄饨了。小孩子听了“饕餮”虫爬出来了。回到家里忙问妈妈:“妈妈,妈妈,我家几时过馄饨?外婆家几时邀我吃馄饨?”妈妈被问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过馄饨时节孩子们有得吃了,开心。大人们却忙坏了,先是要邀请客人。过去不比现在方便,微信上发个信息,几分钟就把事情搞定了。过去要一家家寄信或上门去。早上两三点钟就出门去摇皮子、买肉、买小菜,回家时天还没有亮,把皮子放在上日洗干净的蚕匾里,皮子上面罩个湿毛巾。然后把买来的瘦肉洗干净,放在墩头上与葱菩头一起剁肉馅,剁成了的肉馅放在汤碗里。女人起床后就坐在蚕匾旁裹馄饨,有些早来的客人也帮忙裹。肉馄饨裹时随便弄弄就行,反正等会要落镬烧来吃。自家裹的鲜肉馄饨好吃,肉多,味道鲜美,小孩子们也能吃三汤碗,吃得肚皮滚圆了还想吃。糖馄饨就要裹得认真了,一只只放得整整齐齐。有些人家还要做南瓜圆子,然后一排排放到粽叶上去蒸熟。吃过饭之后请“阿太拉”要把糖馄饨、南瓜圆子供到桌子上去的(祭祖)。
现在,七月半吃馄饨的风俗已渐渐淡化了。但人们七月半时节还是过的,只是说买点小菜裹二只馄饨请请“阿太拉”,再邀请邀请两个小客人,没有过去排场势大了。我个人觉得,过去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一种民族风情,是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如果丢失在如今的盛世里,子孙后代会如何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