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的美好,皆是恩情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2-02 09:11 阅读(0)
遇见的美好,皆是恩情
文/陈建红
□
第37个教师节征文的工会文件来了,在分配各栏目征文任务时,突然间鼓起了勇气,问自己:“这篇名师专栏的征文,要不我自己也写一篇吧?”许是很久没有拾笔写文章了,才需要勇气。自从轮岗到后勤线之后,琐碎让人无法平静下来,论文、课题、随笔远去,好久没有动笔的激情和境遇了。有时也想写点什么?比如后勤管理、工会建设方面的文章,看到桐高徐主席经常发表个工会论文,很是敬仰。此类文章少见,也很有价值,努力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在任期内一定要写个一篇半篇出来,哪怕孤芳自赏也无妨。这是一种情结,大概率是有喜欢文字的因子在里面作祟。
说到对文字的喜爱,那就要从学生开始,在不惑之年,回首求学的心路历程,途中遇见的美好,现在想来皆是恩情。师者无言,但却是无声无形的鞭策和鼓励,他们是成就我选择教育梦想,及助我成长的生长因子。于是25年来,我也便有了他们的影子。
-------------
-01-
恩师相伴的学习人生
小学六年级,沈雪明老师教我语文和写字。那是毛笔字,每次写一张毛边纸,老师批阅好字用红圈圈表示,每次我都有好几个。从小得到他的鼓励,萌发了写字的热情,从那个时候开始种下的种子,在师范时得到了生长。毛笔字是师范生的基本功,当时我学写颜体,临帖到位,有点一模一样的味道,书法作品“惠风和畅”被平师展出收藏。以至于毕业后的几年里,一直坚持写字,卸下门板当书台,薄膜铺地学装裱。买纸买墨订杂志,花钱花里费时间,对书法的认识、眼光有所提高,只是后来自己荒废了自己的字,没有沉浸下去,眼高手低不足挂齿。
从小到大,我成绩平平,基本在70几分,难得考个80多分,已是很恭喜。上了初中亦是如此,在初三时,要想考上去做“街上人”的信念,驱使着我去努力。在这个“难”与“望”的1993年,有两位老师给了我信心和答案。
一位是语文陆忠坤老师,一次作文批阅竟然给了我92分,天哪!那是我唯一一次超过90分的作文,并批注了鼓励的评语,有点小激动。这样一个小细节,给我埋下了喜欢语文热爱文字的新芽——于是才有了后来,我也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我天生数学不好,记得小学二年级因弄不懂除法运算的道门,急得哭,火得发脾气,在水泥稻场上摔骨牌凳。我成绩平平能够考上师范,大功应该记在数学老师马雪坤身上,清清楚楚地记得,中考数学成绩是106分,平时从没超过100分过。所以马老师很有一套,甚是感恩,奇迹总是在自己努力之后会出现。
那一年中考——1993年6月,大雨,老三中,我考上了平湖师范,大喜。因为只差2分,没能享受国家免费生的待遇,使得本就贫穷的家境负债读书,直到我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才还清了钱。记忆深处的贫困,激发了努力想读出去的欲望,靠着父亲腊月摇船出去卖茭菜的100多元钱过年的日子,深入骨髓,刻骨铭心。
更有意义的那天——1993年9月17日,去平湖师范报到的日子,也是一个从没出过远门的18岁少年的生日,也许只是一个巧合,而我却以为有一点命中有缘。我清晰地记得,由父亲陪同,从老国道边的汽车站乘车,转车转车再转车,才来到东湖畔吕公路边的平湖师范。在体育馆办理好了报名手续,父亲交代好琐事后一个人回转。看着父亲远去,想到要独立生活学习,那一刻有一种说不明的感动,瞬间理解了父亲的喜悦、沉默和负重的身躯,像极了朱自清笔下《背影》的另一个版本。写到此时,想起天堂的父亲,不禁泪流满面,如山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