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豆腐坊里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2-02 08:34 阅读(0)

 豆腐坊里

 
文/李力
                         
 
陕西大荔朝邑镇的豆腐是有些名气的。豆腐在制作过程中,经过磨浆、过滤、加热后的豆浆可供人们饮用,此时还可揭下锅面上的豆腐皮,做为人们上好的下酒菜。然后点浆(可用老浆、石膏、卤水等原料,当地以老浆为主,风味更佳)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豆腐脑,也是很好的美味食品。豆腐脑经充分反应后,打包挤压成型后,就成为我们日常食用的豆腐了。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豆腐成为农家红白喜事设席待客的主要食料。将豆腐切片油炸后,再切成宽窄、大小、形状不同的条、丝、块。把切成小方块的豆腐拌以粉面油炸,成为更为美味的“虎皮豆腐”。用少量大肉熬制的肉汤做汤料,做成不同花色风味的豆腐佳肴上席,即为“豆腐席荤做”,“半荤半素”,成为当时主要的宴席模式。时至今日,辣子烹豆腐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味佳肴。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生产力的解放,做豆腐也从原来人工推磨,毛驴拉磨,手工过滤(过箩或摇包),人工拉风箱烧火等繁重复杂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代之以机器磨浆、过滤、风葫芦(鼓风机)烧火。机械化电气化更有利于工厂化集约化生产,而源源不断地保障各大超市的供应,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1972年春节刚过,生产队安排我接替因结婚离开豆腐坊的青年小伙,去豆腐坊劳动。一方面是出身不好,老实可靠;另一方面想培养我学做豆腐。也可谓用心良苦。当时自己只能服从分配,乐于干个长期话,省得在集体场合看人脸色,但从心底里根本没有做一辈子豆腐的想法。
 
到豆腐坊后,虽未明确分工,各人干各人的活,但重活苦活毫无选择地落在自己这个年轻人身上。一般每天要做两个豆腐,头家(做豆腐师傅)干技术活,负责天不明拉驴套磨,过包点浆,打包成型。一个人负责骑自行车送豆腐,当时是计划经济时期,我们负责给街道食堂和各机关单位供应豆腐。
 
我则包揽了担水、烧火、喂猪、垫圈这些粗重活。那时用水不象现在这样方便,水龙头一拧水就来了。那时生产队两个巷道两口水井,水源都不足,根本满足不了全队的人畜生产生活用水。每天天不明,我同饲养员争着扳辘轳绞水,一天做豆腐喂猪得二十多担水,两个井绞不下了,就半桶半桶的绞,最后没办法,舍近求远到外队井里担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天如此。每天几十担水,又不会换肩,以致于一边肩高,一边肩低,左胳膊变弯不能伸直。水担好后,稍事休息,第一锅豆腐过滤好等待烧火。
 
那时候烧豆腐锅不象现在,开关一拉,风葫芦鼓风,人只要加柴添炭就行了。那时候要拉大风箱(人称二股弦),一拉一个多小时,烧成脸盆大的风瓷(方言)。烧开后,自己回家吃早饭,头家点浆。饭后从饲料缸里挑七、八担猪食喂猪。喂完后又开始烧第二锅豆腐。午饭后喂第二次猪,然后垫猪圈。虽然话重活累,但不看人脸色,干完份内活还能抽空做点家务,倒也安然。那时人也犟,因不想一辈子做豆腐,只求干好份内事。另一方面为使头家放心,不想抢他的饭碗,几年里从未偷经学艺,学点浆做豆腐。
 
在豆腐坊的几年里,虽近水楼台,却很少多吃多占,很少喝豆浆和吃豆腐脑。“四清”运动时,工作组和积极分子曾向外队做豆腐师傅搁罪:“你整天在豆腐坊里,难道不喝豆浆不吃豆腐脑吗?一天喝一碗豆浆折二两豆腐,一碗豆腐脑折半斤豆腐,一年下来得多少?你干了几年,多吃多占了多少?”这样硬给人搁罪的事,着实让人啼笑皆非。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