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地方的美食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2-02 07:43 阅读(1)

 地方的美食

 
商金融
 
 
 
说起″跷脚牛肉"与"瞪眼食"这是一南一北的地方美食,从传统性质上看,都是社会最底曾受苦大众的美食,两者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不过一个是牛肉,一个是猪肉罢了。而原料都是猪和牛的内脏,心,肝,肺,腸,肚等。只不过吃者的形态不同,便成为历史上地方特色的名片。它的发生和发展,都有一种社会根源,这两种吃食都是专供旧社会的受苦人,是社会最底曾的劳动者的美食,这两种食物都是实惠,廉价又方便。
乐山的″跷脚牛肉"兴盛之地在南方的苏稽小镇,通常都是在集市和街边的露天,支起一口大铁锅,锅下大火熊熊,煮一锅大块的牛下水,心,肝,肺,肠等,红黑色的汤和灰白色的泡沫翻滾沸腾着,热气直冲云天。锅的四周摆放着窄窄的木制条形橙,食客们手拿大饼或冷饅头,窝头之类的主食,一条腿站在地上,一条腿跷起踩在窄橙上,用特制的长木筷夹起锅中大块牛下水,就着手里的主食吃,这就是"跷脚牛肉"的得名,这种吃法和这种美味很受广大底層顾客的欢迎,尤其是冬天,锅边还摆着红艳艳的辣椒沫,食客皆满头大汗唏嘘不已。甚是过瘾,久而久之在历史上就畄下了″跷脚牛肉"的美名。其实它指的是食客的吃像,与牛的跷脚不跷脚无关。
它的发生和发展是因为原来苏稽小镇和大凉山都是牛肉的宰杀基地,牛肉供应方园百里饭店,歺館和集市,因为宰杀的活牛太多,留下来的内脏下水无法处理,先是屠宰场老板发明了将内脏下水冼净切块,煮上一大锅自己消化并供给手下邦工们一起吃,这煮下水的鲜美味道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后又开发了经菅模式流传开来,今天,″跷脚牛肉"虽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但却成了南方凉山,苏稽一带的地方名吃。
 
再说老北京的″瞪眼食",这可要追溯到前清和民国时期,解放后由于食品卫生和环境的污染问题,″瞪眼食"已然绝迹了,不要说全国,就萛是现在的北京人也很少有人知道了。
解放前,在北京的老天桥,前门外大街,鼓楼大街,西四北大街,都有这种吃食,这在七八十岁的老人兴许还有记忆。这吃食的形式也和乐山″跷脚牛肉"一样,在露天的集市上,热闹的街道旁,支一口大锅,也是炉火熊熊热气腾腾,但煮的不是牛下水,而是猪下水,也是专供蹬三輪车的,拉洋车的,扛大个的,赶大车的,下苦力的劳动者。而为啥叫″瞪眼食"呢?是因为老板有一个半人多高的高橙,坐在高橙前有一块木板,老板手里拿着一串铜钱,目不转晴的瞪着大眼睛看着锅前食肉的食客,你夹起一块肺头,老板就在木板上放下一个铜钱,并同时大唱一句:"好呵!好大一块肺头啊,真香啊!"另一食客夹起一块肝,高橙上的老板在木板的另一头放下一个铜钱,并同时高唱:"猪肝一块,好大的块啊!"老板必须瞪大眼睛,不能错过一个,错过一个就赔了一个。这就是″瞪眼食"的由来。其中还有些小幽默,见一食客夹起一段肠子,老板放下一个铜钱同时又唱道:"嚇!这段肠子,有半尺长了,小心!您慢着点,别烫着!"逗的大家晒笑不止。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化,以上所述南方苏稽的″跷脚牛肉"和老北京的"瞪眼食"都己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残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
也许这两种美味衍变成今日的″小肠陈"和″卣煮火烧"也未可知,可是不管怎么变,恐怕再也不会″跷脚"和″瞪眼"了。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