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浮梁喝茶去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2-02 06:09 阅读(0)
今晨浮梁喝茶去
文/程冬久
我喜好喝茶,或独处自饮,或小聚品茗。曾经的经历,生活的习性,家乡的情结,尽在那袅袅茶香之中。
我的家乡在浮北山区,上小学时正值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从那时起便与茶叶结缘。
浮北“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山多田少,恰恰为茶叶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茶叶喜阴,每一处山坞只要有缓坡,便可见成片的茶叶。每年清明时节,茶叶进入了采摘期,生产队就开始组织妇女们上山摘茶。只要学校不上课,我就跟随母亲一道去,一来在家闲不住,二来多少挣点工分。
早晨,全队的妇女集体出工,每人挎着一个大竹篮子,竹篮里还放着一个小板凳。到了茶园,大家各自散开,紧张而欢快的摘茶开始了。一丛丛茶树,吐着嫩绿的芽头,透过阳光,依稀可以看到细微的白毫,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色。妇女们对此无动于衷,她们关心的是能不能多摘点茶叶,所以一到茶园就立即忙碌起来,弯腰低头,掐嫩芽的动作既娴熟又有节奏感。若摘累了,就干脆坐在小板凳上摘,时不时挪动一下陷入泥地里的小板凳。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她们一边摘茶,一边东拉西扯,既聊男人,也谈小孩,偶尔也说家里养的猪啊牛啊什么的。
那时候,生产队干活计工分,男人出工按十个工分算,妇女按七个工分算,至于我们小孩,由生产队长随口说,一般给两个最多时三个工分。在丘陵地带的茶园摘茶倒也轻松,高山摘茶则完全不同。有一次到一处称作老虎岩的高山去摘茶,仅从家里出发走到山脚下就花了半个时辰,再沿着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上山,一路攀爬,走走停停,等走到山脊深处的茶园时,大家早已累得气喘吁吁了。到这种地方摘茶,中午只能用随身携带的干粮充饥。傍晚,太阳就要落山了,大家才草草收工,此时满竹篮的鲜茶叶沉甸甸的,下山的负担更重了。当时,我曾经好奇地问过母亲,为什么不用布袋装茶叶呢,布袋携带起来不是比竹篮更方便吗?母亲告诉我,茶叶很娇嫩,不能挤压,更不能沤,要不然就全废了的。我似懂非懂,后来看所有人摘茶的工具也都是竹篮子。
春茶生长旺盛,加上晚开园的高山茶,采摘时间前后大约持续两个来月。妇女们忙着摘茶的时候,男人们也没歇着,他们在田间地头耕田育种,做着春播的准备。
最热闹的时候当属收购茶叶了,我时常凑过去看个稀奇。收购站临时设在河边一栋白墙灰瓦的老宅里。进入宅内,右边一字排开地摆着几张桌子,桌子上放着许多小碗,左边的箩筐装着等待验收的红茶。城里派来验收的老师傅,瘦削的身材,两眼炯炯有神。只见他用竹夹子从箩筐中夹出一小撮红茶,放入小碗中,随后倒入滚烫的开水,碗里的茶水立刻变成了琥珀色。众人皆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师傅,他却不慌不忙,一幅气定神闲的样子,端起碗来看一下,闻一闻,再啜一口,然后轻轻点下头。这时候,老乡们悬着的心才放下来,面面相觑之后,会意地笑了。
所有生产队的红茶都能得到老师傅的点头首肯吗?不,遇到摇头便意味着红茶的等级够不上档次,或者不够干。宅子最里边则摆着好些个大竹箩,下面放着炭火,专门用来烘烤没有干透的红茶。我其实什么也看不懂,心里想着为何这里都是红茶,我们各家喝的却是绿茶呢?我长大以后才知道,这些上好的红茶都由城里的茶叶公司统一收购,用来出口创汇的。而我们各家各户只有等晚春或者初夏时,才得以在茶园的旮旯里摘点后长出的大叶子,回家简单杀青,加工成绿茶,就是今天所谓的大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