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的蔡老师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2-02 05:46 阅读(0)
种菜的蔡老师
●梁志友(四川)
退休后的蔡老师,把种菜当作自己最大的兴趣爱好。
他家住在单元六楼,楼顶被他请人背了好几方土,铺成地,垒成垄,变成了四季更迭的菜园。大约嫌不过瘾,还把楼前那个撂荒的花台和后墙的墙角都见缝插针,栽上了葱蒜,种上了茄子、海椒……
据蔡老师的同事讲,蔡老师在乡下教书的那些年,他所在的村小,屁股大的一块地,他都会利用起来种菜,而且,还用竹子在教室与围墙的空间扎了小围子,养了几只鸡。
一度,孩子们朗朗的书声、母鸡咯咯咯的叫声、公鸡时不时引亢一曲的情形,成了简陋村小的一道风景。
种菜让蔡老师打发了乡村难挨的孤寂,又免了掏腰包向农户买蔬菜。而且,现吃现摘,生态新鲜。双赢的慰藉,让他乐此不疲。
当然,蔡老师的课是要备的,上课也不敢偷懒的,种菜不过是工作之余。基本的职业操守,对于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走上了讲台的职业教师,心里不糊涂。但,用敬业的的高度衡量,他的醉心于种菜的作为,似乎跟当下课堂上挣工资、课后为学生补课找“副业”的个例还真是心慕手追。
那些年,蔡老师任教的村小有五个老师,除了校长和他是正式老师,其他都是附近农民当的代课老师。五个班、一百多学生。每天下午三点半钟后,三位代课老师和学生们像四散的鸟儿,学校安静得像被世界忽略。
蔡老师和代课的陈老师结婚后,蔡老师村小的菜园有了帮手,学校后山背面陈老师家也添了好劳力。当年,村里的一朵花嫁给了其貌不扬的人,还惹得几个暗恋过陈老师的后生,私下里忿忿不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端着公家“铁饭碗”的人“洋盘”起来,比当下的明星还“牛气”,这只怪你没蔡老师命好。
九十年代中后期,改革如火如荼,村小建成了希望小学,环境和设施大为改观。继任的新校长规定校园内不准种菜、养禽,要求每个老师“课堂教学改革”,狠抓学生的素质教育,并纳入老师评优、晋级的考核。
蜗在村小近三十年的蔡老师侍奉过多位领导,似乎早已看淡了先进、优秀的名誉,没指望晋什么级,也不眼红他前后参加工作的同事“人往高处走”。到是八小时之外的优越感,给了他莫大的底气,也被他用得游刃有余。
那些年,进城打工的农民也多,乡下撂荒的田地随处可见。虽然学校没了菜地,但只要想种,跨出校门有的是荒坡、荒坎,就怕你缺体力。所以,校规没把老资格的蔡老师难倒。
蔡老师种菜的新闻早已是旧闻,他“扎根”基层几十年没挪过“窝”,而且成了“特例”。原因众说纷云,最有说服力的怕就是他“辉煌”的种菜史拴住了脚。
当发挥余热成为现实的话题,第二职业流行,有的老师退休后给学生补课挣“外快”,有的医生到药店坐诊找“外水”,有的从领导岗位下来后去企业兼职当顾问……对种菜颇有阅历的蔡老师,春耕秋种也就让人无语。
不过,人生不能离开世俗,但也不能成为它的奴隶。不然,人就活得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