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林家铺子》原型——“云升祥”广货店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2-02 05:06 阅读(8)
茅盾《林家铺子》原型——“云升祥”广货店
茅盾《林家铺子》原型--“云升祥”广货店
文/乐忆英
?
广货店,也就是日用小百货店。茅盾的曾祖父沈焕在汉口经营山货行以及后来代理广西梧州税关监督时,曾汇钱回来创办了二爿店,茅盾在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之《我的家庭与亲人?祖父及其弟妹》一文中载:“曾祖父在汉口经商顺利时曾汇钱回来开办了一个纸店,店号泰兴昌。这个纸店另有经理(是曾祖父的一个侄儿,做过纸店生意),曾祖父又命祖父代表他监督这纸店的业务。曾祖父在梧州时又曾汇钱来开办一个京广货店,就叫二叔祖管理,因为二叔祖屡次请求给他机会做生意。现在曾祖父就到这两个店铺检查营业情况。他发现纸店的经理(他的侄儿)做事拖沓,没有眼光,纸店连年只是够开销。至于那京广货店,二叔祖是经理,却并不学习业务,倒乱出主意,以致吃了几笔倒帐,幸而管进货的伙计胡少琴(一个三十来岁的人)很能干,这才把这个店撑住了。”茅盾的曾祖父沈焕查明这些情况后,十分生气,把胡少琴升为京广货店经理,把刀手(将大型纸用手工切为小块的,名为刀手)绍兴人黄妙祥提升为纸店经理。
1900年沈焕过世后,茅盾的祖父沈恩培分到了纸店。沈恩培于1928年病故后,纸店由茅盾的三叔沈永钊经营,后来就盘给了一直在纸店当了30余年的经理黄妙祥(亦即木心文中的“妙祥公公”),改名为“祥兴昌纸店”。京广货店则分给了茅盾的二叔祖沈恩埈,但他不善经营,不到三年该店就破产了,其时茅盾七八岁的样子。对这二爿店的结局,茅盾这样写道:“后来曾祖父死了,分家的时候,祖父分到纸店,他还能谨守曾祖父的遗训,纸店一直开着而且有发展。二叔祖分到京广货店,他自以为能干,干涉店务。胡少琴辞职,到上海自做生意。二叔祖自己做经理,不上三年,就把这店弄得乱糟糟,欠债很多,倒闭了事。”
“泰兴昌”纸店在乌镇中市应家桥北堍下岸,两间店面,前街后临车溪市河,南隔壁是“盛福昌银楼”,“盛福昌”南就是“云升祥”广货店,再过去是“三珍斋”酱鸡店、“雅龄轩”照相镶牙社,“雅龄轩”南邻应家桥,应家桥南堍是“访庐阁”茶馆,此地为“上紧之地”,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依然是市中心,最热闹的地段。
-------------
▲80年代,乌镇观前街
(徐建荣摄)
茅盾的名著《林家铺子》写作于1932年6月,它透过江浙一小镇上林家铺子在年关时的一段经历,直至倒闭,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军事侵略下,由于国民党官吏的敲诈、勒索,地主、高利贷者的剥削,社会治安的不宁,以致民不聊生,使小镇上的民族商业濒于破产的悲惨境地。
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之《“春蚕”、“林家铺子”及农村题材的作品》一文中说:“《林家铺子》完成于(1932年)六月十八日。但小说的构思则比较早,还在研究
《子夜》的素材如何取舍时,就注意到:小市镇的小商人不论如何会做生意,但在国民党这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社会里,只有破产倒闭这一条路;就有把这素材单独写一篇小说的想法。……小说原名《倒闭》,写一小市镇上的一爿小商店受了上面说的种种压迫,不得不倒闭。但俞颂华拿到原稿后,以为创刊号上就登《倒闭》,将被《申报》的老板认为不吉利,拟改为《林家铺子》,商之于我。俞原是老友,我也就同意改题《林家铺子》。”
诗人、学者吴奔星(1913-2004)曾作《缅怀茅公三绝》,其中之一:“林家铺子乱纷纷,犹有桨声耳畔闻。老板不知何处去,文章千古有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