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华的摄影人生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2-01 08:14 阅读(2)
张文华的摄影人生
洛 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著名摄影理论家赵硅对张文华的作品进行了这样的评述,他说:“我佩服张文华面对农家老屋所生发的精准视觉敏感,他怀着对传统工匠滿满的敬意,用影像传递给我们的“工匠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多年来,张文华立足本土人文风光、民俗风俗纪实摄影,从历史传承的风土人情中反映当代人们生活的风貌,从审美的角度把民间风俗中的真、善、美呈现给观众,其作品一直为广大观众所吸引。
艺术贵在坚守,而坚守是一道风景。书法家陈红卫的人物素描《摄影人生》里,对摄影家张文华先生摄影这样评价:“有时,更像细心的外科医生,在层层斑驳的光影间流连忘返。温文尔雅的他从来就不像个艺术家,然而,在谦谦君子模样的文华内心,却有着对摄影艺术的热烈追求,摄影,就是他的恋人。”荐读这篇文章,愿文华先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用变的思维方式拍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乡土色彩的作品。
------
张文华先生近照
张文华的单位就在著名的商州“大坑”边上。在这里,他摆弄着手中的相机,送走了一拨又一拨成名成家的文化人。
在文华狭小的斗室里,从来就不缺少朋友,缺的是凳子。在一个雪后的早晨,这几个围着火炉聊得正热火,又有几个背着相机的摄友已推门而入,拍去肩头的雪花,打开相机的LCD,一张一张让张老师指导,这时,满屋子的人早已围作一团,除了七嘴八舌的讨论便是默默聆听,从构图到用光、影调、瞬间抓取,一一道来,此情此景,其乐融融。
同样一架相机,有人拍出来照片,而另一些人拍出来的却叫作品,其中的不同,就在于镜头后边的那颗思考的头颅。当思想超越了技术,当------语言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表达,“看”世界的视角就变得更加深邃,拍出来的自然会成为与众不同的“这一个”。
多年的坚持,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使文华在摄影艺术的路上走得很远,而且从不停步。工作之余,他先后参加了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群众文化管理专业、刊授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摄影函授学院摄影基础理论专业的学习。艺术理论的提升和文化品格的养成,使他的摄影愈发显得不同凡响,加入了中国摄协,还当上了副研究馆员,2009年被推选为省民俗摄影学会副主席。这几年,他创作的50多件摄影艺术作品在省以上发表或参展,其中,《高原雄风》获文化部群众文化司、黄河流域九省区第二届大河上下摄影艺术作品展二等奖,入选文化部“可爱的中华”对外文化艺术作品展,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制陶》获陕西省“秦岭——世界关注”摄影大赛二等奖……
随着数码影像科技的进步,使得摄影的技术门槛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能否在众多摄影爱好者的重重包围中建构自己的艺术品格,是必须面对的选择,对此,张文华从不懈怠,而且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在斗室里办《商洛文化》的他,曾背着硕大的登山包去远行,也常常提起毛笔在宣纸上写竹画梅,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营生,如巨大的底座,唯山之广大,才可承载其高峻。
如今,摄影创作中的文华有时像老练的猎人,在山野里架起“大炮”凝固精彩的瞬间;有时,更像细心的外科医生,在层层斑驳的光影间流连忘返。温文尔雅的他从来就不像个艺术家,然而,在谦谦君子模样的文华内心,却有着对摄影艺术的热烈追求,摄影,就是他的恋人。
“天生文,地生华,摄神入万家。”这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多年前在商州给张文华写的一个条幅,如今,仍然挂在他的书案旁。(本文原载于2020年3月20日《商洛日报》)
------
仙境汉中(摄影/张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