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云中谁寄锦书来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2:43 阅读(0)
胡军:云中谁寄锦书来
打开一个久未登录的网易邮箱,竟然有一百多封未读邮件。翻拣之,无一封可看。讯息便捷的时代,已然没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希冀,缺了“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眷挂,少了“山长水阔知何处”的怅惘。
记得刚毕业的时候,我常给故友写信:分享初为人师的欣喜,倾诉轻狂年少的苦楚——有时,一封信只一句简单的问候。那时最期待邮递员。“胡老师,你的信!”只消这一句,便乍现灵光。我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墨香轻拂,甚是醉人。
拆信也有很多讲究,我硬是练了好多遍才有点模样。青春芳华,万物静好,什么都想寄给友人。银杏叶子上写着 “龙舒秋韵”、“游于艺”、“剑胆琴心”、“凌云之志”,分在一个个信封里。八毛钱的邮票一贴,它们也便各自天涯。有时还想寄一轮明月,半剪寒窗。于是便有了“今晚的月色真美,好像看得见吴刚在伐桂。不知嫦娥是否带着玉兔闲逛”;便有了“今天颇为伤感,做好一件事儿挺难……”那时,我们还爱集邮,我的邮册里至今还存着百十张邮票呢。
书牍是有魂灵的,愈是年长的人愈是珍爱。2013年去上海,幸睹李冷路老先生风采。老人家的客厅有一中堂,画作出自其妻陈羽先生之手,两侧是李老自撰的对联“读书随处净土,闭户即是深山”。现今尘世喧嚣,若多读此联定能静下心来。老先生的书房有一牌匾,是冯骥才所赠的“晚宁楼”毛笔书法。老先生有书牍数册,爱不释手。“小胡,这是陈丹青给我儿云晖的信。这是冯骥才和我的往来书信。这是顾廷龙的信……”原来每一封信都有一个故事,听着听着不觉神往于清风明月,竹林清泉。他最得意的是那张“订婚证书”,证婚人皆为当时上海滩名流,那上面的小楷也出自大方之家,敦雅有神。老人家时年九十有三,然笔耕不辍,常接受《新民晚报》“夜光杯”约稿。稿件完成,必用信封装好,上书编辑大名,编辑登门来取时,先生必道几声“辛苦。”
而今年轻人投稿,已鲜有寄纸质稿件的了。2011年我第一次投稿用的就是电子邮箱。将六千多字的稿件发送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后,那边自动回复了一句“您的稿件编辑部已收到。如果三个月没有回复,您可他投。”我静静地等待。一日,我正上课,收发员潘老师兴冲冲地朝我摇着一张淡绿色的纸条——“胡老师,你的汇款单!”我的心砰砰直跳。样刊迟了三四天才到,我找目录,没看到。一翻,原来只有一个片段被录用,但那时却颇为欢欣。后来,零零碎碎地发表了一些东西,但欣喜都不及第一次。
这些年,写作的小园已日渐荒芜,但每届学生毕业,我必写一信。《别离,是为了更圆满的相聚》、《人生静默,温而暖之》,虽显拙劣,却别有深情。孩子们或许受了感染,也有给我写信的,他们的信我都一一保管起来了。
我也要备几个册子,册子里有缤纷落英,有静好岁月,有梦里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