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寻访立夏节起义指挥部旧址斑竹园王家下湾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04:21 阅读(0)

 吴继利:竹海茫茫 涛声依旧——寻访立夏节起义指挥部旧址斑竹园王家下湾

 
 
 
深秋的季节,我们怀着悠悠情思,寻找红色印迹,来到立夏节起义指挥部旧址——金寨县斑竹园镇桥口村王家下湾。
 
 
 
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山乡农庄。西面一条宽阔的水泥路延伸到庄内,路边百草枯萎,庄旁板栗树留下光溜溜的枝干,唯独庄后漫山遍野的毛竹绿荫浓浓,青翠怡人,迎着阵阵强劲呼啸的北风此起彼伏,似浪涛翻滚,显出它特有的坚韧和刚强。
 
 
 
我们已无法复制90年前村庄的面目,更难回放当年这里所发生的一切。据老人们说,过去村庄是当地王姓的祖宅,高楼深院,尽显豪华。在村庄东南角我们找到了面积约80平方米的旧璧残垣,枯藤蔓延到墙头,墙上仍镶嵌着一副破旧的木窗,一庄户利用它作了露天后院。花纹清晰的矩形花岗石根基和石灰浆砌成的双层大青砖厚实墙壁,足以显示过去王姓的殷实。县党史研究室李业坤主任认真地从废墟中捡起一片片瓦砾,试图通过这些历史碎片拼成完整的标本,纵深瞭望历史,挖掘红色文化。
 
 
 
虽然《金寨县革命史》只提及立夏节起义指挥部设在王家下湾,没有关于王家下湾立夏节起义活动太多的描述,但这里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上世纪70年代这里发现了革命文物——象征着土地革命胜利的“红军公田“碑,80年代发现了红军地下军械库。王氏后裔谈起王家下湾的过去都如数家珍,引以自豪。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生于王家下湾的王泽渥,弟兄排行老三,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这位出身晚清地主家庭的武昌国立高等师范生,看透了社会的黑暗腐败,忧国忧民,正值英年不愿与狼共舞,毅然放弃优裕的生活前景,以满腔热血投身到革命事业之中。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王泽渥,自武昌求学归来的第一天,就向父亲王德钊提出:“把两边的厢房让给没有房子的人住,把田地送给没有土地的人种……”之后,便不惜担待杀头的匪逆之罪而晓伏夜出,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成为一位传播革命火种的专业革命者。在任中共商城县委委员、商南区委书记期间,奔走于商南的沟沟壑壑,积极筹划立夏节起义的部署和红32师的建立。
 
 
 
我们静静地望着五十出头的朴实农民王绍想——王泽渥唯一嫡孙,仿佛与历史相对而视。我们想象,那年那月的多少个夜晚,或三或两的热血青年穿梭在村庄小径,淡淡的月光下王泽渥站在村头迎来送往;我们想象,立夏节起义的前夜,王下湾一团漆黑。透过这个木质窗户,只见周维炯、肖方、徐子清、徐其虚、王泽渥等人围着一盏油灯火苗伏案商讨军机。柔软的灯光映照他们泛红的脸庞,他们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喘息开怀,他们运筹帷幄着一场震惊华夏的立夏节起义。
 
 
 
红三十二师军需处处长王少怀,也是一位王氏家族家景比较富裕的书香子弟,因与父亲持不同政见,写下血书决然与家庭断绝关系,走上革命道路。
 
在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低下的20世纪初期的旧中国,赤贫的无产者并没有多少机会接受先进的革命思潮。在大别山腹地相当程度上,恰恰是这些有产者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义无反顾地“革”自己所属阶级的“命”。他们用革命真理唤起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推翻旧世界,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