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淡极始知花更艳 ——读刘文艳《一纸情深》有感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02:39 阅读(0)

淡极始知花更艳 ——读刘文艳《一纸情深》有感

 ◎邸玉超 纪跃华

 
十一的长假,微信朋友圈里晒出的秋色倩影绚丽满屏,我们轻轻关掉使人眼花缭乱喧闹浮躁的“幸福”,静静地,一直捧读刘文艳的《一纸情深》,在朴素的白纸黑字间相逢着一位兰一样的女子,与她走进古村旧忆,聆听心灵的春秋物语,在她围炉夜话般淡淡的家常里寻找着祖辈的影子,在平实简约的灵魂独白中感悟“幸福不只在于物质,而更在于亲善中”,灵魂深处的柔软被一纸真情一寸寸轻易触动,一束温馨的光照亮了内心。
轻轻翻开首篇《红枣连心》,便被自然流畅的文字深深吸引,那些心灵的文字绽放着枣花淡淡清香,眼前摇曳着童年叶茂花盛的老枣树,牵扯得这个秋季里的思绪平仄起伏,在字里行间的故事里不知不觉地做着自己的梦,温暖的情融入了自己的血脉。枣树几十年的生生不息,伴着人生漫长的冷暖更叠,延着时光的轴线回望,有一代又一代难以割舍的情怀。《红枣连心》从姥爷坐着马车赶了四十四里路把枣树拉到家里谈起,到日本鬼子践踏家园的国恨家愁,又到解放军住进百姓家里不动群众一针一线的鱼水情深,到妈妈千方百计地为国外的儿女们邮寄家乡大枣的母子思浓,再到老院子动迁改造规划的难忘难舍,不仅前后照应,文思如水,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似细流涓涓,时而狂涛巨浪,而且年度的跨越之大,思想的层次之深,坚守的情感之朴,语言精确生动,牢牢抓住着读者的心。
刘文艳的《一纸情深》从细微处娓娓写起,细节与情节借鉴了其他文体的表达手法与技艺,多种的表方式让文章灵动而鲜活。《外公的尊严》中我和妈妈送外公去坐火车,在小树林挥手送别了外公,结果火车停运了,“外公在两个选择中,做了一番思想斗争。最后下决心,还是回家吧,不给闺女添麻烦”四十多里的路程,给闺女干了两天半活的七十二岁的外公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半夜,作者把外公一路上的心理活动与行动融入了小说的合理的推断,让人耳目一新。在《奶奶的幸福》里作者把所见之物,所知之事,所闻之言惟妙惟肖地记录在作品之中,对奶奶的外貌描写非常细腻,奶奶的形象正是百废待兴的中国旧社会里先辈们的岁月缩影,唤醒读者记忆深处对那一代亲人的亲切思念,给人共鸣和畅想空间,若不浮于表面的理解又可以深度挖掘出以小见大的思想,“布底面面绣花鞋”“绣上艳丽的牡丹、睡莲、绿竹、红梅”“黑色裤子的小腿,常常用黑色布带缠上,与三寸金莲衔接得天衣无缝,”“头发长长的,不是披肩,而是挽上一个纂儿,用黑色的网罩上,然后插上一个带有美丽图案的发钗”,做针线、玩纸牌、染布、生火锅、讲故事、土办法治蛇盘疮等等,点点滴滴的搭写正是劳动人民的不经雕琢的生活本色,素色的文字让人感动虽然那时没有物质的极大丰富,勤劳善良的奶奶面对困难是刚强与乐观的,没有忧愁,没有计较,没有怨烦,拥有的是真诚实在、坚强向上。没有华众取宠的浮躁,没有虚空丽繁的辞藻,没有创新求奇的结构,作者把每一段的回忆写成了独立的文章,串成完整的生命成长的底色,更多是生活的趣味,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不见肤浅与平庸,于平实自然淡雅从容的字句中使读者自觉自悟自得。
我们读过太多关于“乡愁”的文字,更多描写的无非是记忆里的家乡的小桥、溪流、石麿、碾盘、豆包、羊、驴,那些逐渐消失的村落是每一个乡村人集体的记忆,是土生土长的黄土地上的烟火童年,是从高粱地里走出来的一代代人祖先们困苦的人生,然而乡村不等于乡愁,太多所谓乡愁的文章常常给人感觉是公共的思维和公共的语言,但见七分的乡却缺少三分的愁。余光中的乡愁在一张小小的邮票上,洛夫的乡愁在被扩大数十倍的望眼镜中,野夫的乡愁在日暮的乡关,刘亮程的乡愁在一个人的村庄,张炜的乡愁在那一片银亮的麦茬地,李娟的乡愁在阿勒泰的角落,作者各人的经历学识不同,在文字侃侃而谈中所流露的自然不同,每一位优秀的散文家都各自开拓了乡愁的旗帜。刘文艳的乡愁文章不仅是语言的优雅,信息的含量,思想的厚度,视野的宽度,笔触的力度,更主要的是情感的质朴与纯真,《一纸情深》文字里的乡愁与乡土接近,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带着浓浓的乡音在绿色的田间回荡,有炊烟升起的淡淡忧伤,亦有风过草香的浅浅忧愁,皆融于不露声色的平实里。《外公的尊严》《奶奶的幸福》《生日告别》中老父亲骨子里的坚硬的部分和母亲血脉里流淌的柔情,三寸金莲的奶奶勤劳乐观的幸福与宁可身上受苦不让脸上发热的外公的尊严,质朴清新的文字倾向于内心世界,映射出对生活的认知与达观,唤醒着生命,家常理短中有“入则孝、出则悌”的传统家风,潜移默化着“泛爱众而亲仁”的中华美德,那些融于情、化于思、显于理的独特淡香文字,如那一尾带蜜的蜂针让人心头一甜一疼,在畅痛间供给了生命精神的营养。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