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萨日朗花歌词创作中的生态意识探寻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00:12 阅读(0)
新版:萨日朗花歌词创作中的生态意识探寻
萨日朗花歌词创作中的生态意识探寻
萨日朗花的歌词创作,以广阔的草原为布景,以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为素材,朴实大方的词风中透露出人与自然的有机契合,透过歌词的跌宕起伏渗透出一种生命的节奏,我们能够体验到蒙古牧民的豪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作者浓厚的乡土意识,在充斥着喧嚣与骚动的现代都市里,草原的那份安逸与洒脱,正是人们需要寻找的精神家园。在故园的回忆中,一切都被赋予了人格的魅力,那是阿爸的马鞭,驯服了野性,留下了教诲与深情的凝望;那是高举的金杯盛满了真挚的情怀;那是情人间脉脉含情的歌声传递,更是那种承载着信仰、对自由天堂的神往的那种心灵守望。这一切交织在乡恋的旋律中,沉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歌词中的大量意象体现了作者对生态文明的追寻。
一、草原——民族灵魂的栖息地
萨日朗花的歌词创作,离不开草原这块文化土壤,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一般是逐水草而居。可以说,草原是游牧民族的生命寄托所在。广阔无垠的草原在养育游牧民族的同时,也铸就其民族的品格,开放性而且富有激情的民族个性在这片土地上演绎出诸多的具有感染力的故事。草原的美衬托着作者内心对草原风物的文化认同。在歌词《青草地》中作者这样写道:“骑马走过青草地,繁花绿草两相宜,毡房酒歌篝火夕阳里,牧场欢歌伴着那和风细雨。”我们从中看到了一幅图画,画中繁华绿草、和风细雨映衬着自然的和谐,而酒歌篝火的欢快体现了人际的和谐,作者让自然的和谐与人际的和谐交相辉映,在诗美创造的同时,深化了对爱的歌颂的主题。
草原承载着童年的美好记忆。在《思念草原》中作者借思乡这一命题,向大众展示了其童年记忆构成的重要元素:蔚蓝的天、多情的川、丢失的爱、带露水的花,可以说家乡是人化的自然,天的蔚蓝是纯洁的象征,山川的姿态万千被人化为多情,而丢失的爱情与带露水的花出现,体现一种凄婉的美感,这种美感与草原的纯真豁达在一起,形成了作者心中不灭的一种印象,其慰藉着现代文明包围下充满孤独感的人们。
作者心中的草原形象,充满了其浓厚的生态意识。《心中的草原》中作者用四个“我爱”,表现出其对现今蒙古草原退化沙化现状的焦虑与关注,以及对生态恢复的美好期望。这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反思,也是对和谐生态观的一种彰显。
二、爱——歌曲创作的主要基调
萨日朗花的歌词中,蕴含着爱的因子,她的爱渗透到对土地、祖先、亲人、客人等世间万物,博爱的情怀,用爱来融化冰雪,用爱来消解孤独,用爱来构建充满阳光和信心的人间世界。
这种爱则融合里草原特有的文化精神, 那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在《草原等你来》中作者为我们抒写了:“哈达结成幸福的飘带,彩云映照吉祥的色彩,草原为你敞开了胸怀”。这种豪放的姿态”,让我们感受到草原民族厚重博爱的情怀。那种对待朋友客人的真诚,超越了时空和民族的界限,成为各民族所崇敬的一种美德。
这种爱体现出一种对他人深切的关心的情感。这种情感充满了祝福,《暖情》中:“让歌声诉说思念 ”、“让美酒融化忧伤”、“让岁月不再孤独”、“让前程不再迷茫”。人类的祝福起源于宗教信仰,其体现了人类对种族兴旺,社会发展的一种企盼,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祝福属于一种入世的礼仪,其体现了人内心深处的友善,这种友善能够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让人有一种文化的归属感。
这种爱体现了人和土地的特殊情感。歌词《花开的时候》中作者以草原四季的独特自然风貌为布景,抒发自己对家乡土地的眷恋,无论春光下的色彩缤纷,还是夏花香气弥漫下的蝶舞翩迁;无论是层林浸染的秋水长天,还是冬韵下的纯洁晶莹,作者对家乡四季美的发掘体现了其对故土的依恋,很显然歌词中的花象征着幸福与美满,其饱含了作者对家乡千丝万缕的情愫,其记录了家乡美丽的瞬间,表现了对家乡的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