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趣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21:29 阅读(0)
云趣
水蒸汽遇冷凝结成为微小的水点成团地空中漂浮叫云。
云是一种自然景观。有人讲,春云飘逸而又神秘变幻,夏云泼辣而又热情奔放,秋云温润而又凝重内敛,冬云深沉而又从容淡定。无论春夏秋冬,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有云,我都喜欢观看。
西安能看的云的日子并不多,可家乡几乎天天有云看。在家乡印象中,云是不可缺少的元素:红日,蓝天,白云;金土地,青纱帐,绿森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站在川道、山沟里看,云象是在眷恋着山峁、山梁谈情说爱,若是等上暴风雨来临,黄云推磨,黑云翻滚,好象能把山峁、山梁溶化和吞噬掉;站在山峁上看,云在碧净如洗的天上浮幻着,白云苍狗,皇天厚土,使得人灵魂似风,岁月如歌。
我曾站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真正体验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草原的胸怀博大辽阔,一片片的白色,不是在湛蓝深邃的穹庐上飘荡,就是在碧草无边的绿海上滚动,听着悠扬浑厚的长调和如泣如诉的小曲,你的心能不痴醉在这杂花点缀的草原!
我曾乘汽车去朝觐西藏第一大湖那木措,翻过海拔5192米的当拉山口(当拉山主峰7117米),到了藏北那曲草原,最强烈的感觉是:在刺眼的晴空中,形状多变的云朵云层,沉重地、浓厚地紧压在四周的山顶上,也压在自己的胸膛上,沉重地气都难喘。脚下的地平线都已遥遥地高出海平面五千多米,但念青唐古拉山脉一般都很平缓,绝对高度一二百米,被云一压,使人更感到青藏高原的高峻、云的厚重、天的低矮,奇特印象深深铭刻脑海。
我坐飞机爱靠舷窗,当飞机跃上万米高空,看云层云海,万千形状,风起云涌,变幻莫测,诱发人无限遐想。有一次,我从乌鲁木齐飞回西安,俯瞰云涛云海,苍莽大地,一时诗兴大发,诌了一首《鸟瞰大西北》:“跃上苍穹众峰微,目收万里一枰棋。山起皮皱水游丝,云积棉垛天胜洗。曾经西北识博大,除却瀚漠无雄奇。天地一块杂色布,剪裁待人用心机。”我仅上过一次峨眉山,云山雾海,腾云驾雾,处身云中,绝佳景致反倒浑然不见,虽颇多遗憾,却别有情趣。
▼
云是文人笔下描写的对象。相传舜禅位于禹时,同群臣互贺的唱和之作——
《卿云歌》:“卿云烂兮,虬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卿云灿烂如霞,瑞气缭绕呈祥,日月光华照耀,辉煌而又辉煌,可以说是对云的最早赞美,也为复旦大学提供了最富有诗意的校名。谢眺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观察细微,比喻生动。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名震当时,流传千古;李白“天与水远,云连山长”、“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生”、“朔云横天高,万里起秋色”,杜甫“江云飘素练,石壁断空青”,想象奇特,气韵高深;“舒卷意何穷,萦流复带空。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这是皎然描写溪云的诗句,轻逸空灵;“黑云压城城欲摧”,“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这是李贺和韦庄摹状雨云的名句,情景交融;“尽日看云首不回,无心都大似无才;可怜光彩一片玉,万里晴天何处来”,褚載对造化的提问,充满哲理;“须臾黑云如泼墨,欲雨不雨不可得,须臾云开见落日,忽展一机云锦出。一态末了一态生,愈变愈奇人莫测”,戴复古借云抒发对世事的感慨,发人深省。古人对云的描述,与云同样耐人琢磨和寻味,真是风起云生,云蒸霞蔚,多姿多彩,美轮美奂。
爱云看云,是人先天的潜在的哲学思辨的表现,天地运行,万物变化是有其常道的(也就是有其规律),“道”反映于万事万物中。望天观云,察颜观色,人们从中认识和学习着生存智慧。爱云看云显现着人的一种心态:皎然的“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苏轼的“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陆游的“晴空万里宽多少,一片闲云足卷舒”,都是一种闲淡平和的心态,心平气静,元气和顺,调心养性,强身健体。爱云看云表明一种人生态度:正如明代张英的诗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碧空云卷云舒”,豁达洒脱,顺其自然,“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爱云看云可以学得方法论:善于观察事物变化,就会用变化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不会用静止的、一成不变的思想对人对事。爱云看云可以坚定我们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是发展变化的因果联系的统一体,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对社会人事来说,也必须认识、遵循这种规律,才有望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