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三奶奶(散文)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14:26 阅读(1)
彭三奶奶(散文)
黄西良(湖北襄阳)
据史书记载,汉朝少年时期的韩信家境贫寒,他每天到河里捉鱼吃,饥一顿饱一顿,遇到了一位人称“漂母”的老太太。老太太见小韩信可怜,每天吃饭的时候都分给他一半吃。小韩信白吃饭稍感难堪,想帮老太太洗衣服又碍于男子汉的面子,于是说“吾必有以重报母。”而“漂母”却慈祥又不失威严地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这句话像射箭一样,直接射中了小韩信,一语惊醒梦中人,韩信从此遍访名师,苦学兵法,终于成为名将。
鄂西北的枣阳市吴店镇就有这样一位慈眉善目、心宽体胖的小脚老太太,街里街坊津津乐道的不仅仅是她风轻云淡的传奇人生,更多的是她聪慧善良的仁义和乐于助人的睿智。她就是彭家茶馆的老板娘,人称彭三奶奶。在吴店街上,只要提起彭三奶奶,风不起,树欲静又鸟不飞。
相传,解放前,彭三爷经商多年,家道小康,他们有一个贤惠、漂亮的姑娘,被一个姓周的国民党军官相中,经人撮合,年方十九的彭秀兰就嫁给了这位正在抗日的校官。解放前夕,彭三爷携彭三奶奶到上海看望姑娘、女婿,临走的时候,女婿送给了彭三爷一支比利时产的勃朗宁手枪。
头戴礼帽、腰挎手枪的彭三爷从上海回到吴店,消息很快传开。吴店、琚湾一带的地主、恶霸就对这支撸子垂涎三尺。一次,吴店街上一个姓刘的恶霸假借请彭三爷喝酒为名,将彭三爷灌得酩酊大醉,然后,五花大绑,在背上系着一个石磨,扔在了滚河上游的响水潭,几天以后,彭三爷的尸体才浮出水面……
彭三爷死了,彭三奶奶就去投奔姑娘。谁也没有想到,彭三奶奶刚刚落脚,姓周的女婿就在前线阵亡了。彭三奶奶没有了生活来源,便带着姑娘彭秀兰、外孙女周颖超随同刚刚死了儿子、没了老伴的亲家公周四爷几经周折,辗转武汉、信阳、南阳等地,回到吴店东街开了一家彭家茶馆。
我记得,彭家茶馆跟我家隔街相望,是门对门的邻居。彭家茶馆分前后两个院子,前院是客人们夏秋时节露天喝茶的地方,后院是菜园,种有萝卜、白菜、黄瓜、茄子、辣椒,临街是宽敞的店铺,里面可容纳七、八张桌子。客人一进门,都坐这里,方桌子、长板凳黑黝黝、结结实实的,擦洗得干干净净。炉子在后墙的窗户下面,同时烧着四、五壶茶水,发出吱、吱……的响声,冒出一串串热气,写意着小镇热气腾腾的生活。
那个时候,吴店街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们的日子过得平和而悠闲。清晨,店门打开,彭三奶奶把昨天已擦洗干净的桌子、板凳再次细擦一遍。红红的炉子烧着翻滚着浪花的开水,小花猫在屋里跳来窜去,院子里一只芦花大公鸡追着一只黑母鸡打鸣,树上的几只麻雀叽叽喳喳、蹦来蹦去,迎接着客人们的到来。
吃过早饭,茶客们便陆陆续续来到彭家茶馆,衣着朴实的茶客,平静的脸上写满了故事,他们安然静坐,一碗茶,一斗叶子烟,或聊天,或打牌,或者就那样静静坐着。烟雾弥漫中,彭三奶奶悠然地烫杯、取茶、冲水,然后均匀斟进小茶盅,分敬给客人。
中午时分,客人渐渐稀少了。还没有回家吃饭的男人们,正在茶馆里喝茶。这时便有这家的老婆,那家的媳妇,或是儿子、姑娘来到茶馆门外高喊“刘秃子,你个死不归家的,还不回家吃饭啊?”“王歪脖子,都晌午了,赶紧出来。”“爹,快回家吃饭,我妈都发火了。”……门外叫喊声此起彼伏。里面回答的声音都是相同:“马上就回来”,或者是“你先走,我一会儿就回来”。说罢,又继续与人交谈着,好像有许许多多的话扯不完似的,仍是不见动身的念头。最后,经不住门外三番五次的呼叫,大家才恋恋不舍地离去,消失在各自回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