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散文系列之二:《心趣》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14:01 阅读(0)

散文系列之二:《心趣》

 杨文礼(陕西志丹)

 
心,象形字。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人及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
作为哺乳动物,从受精卵发育出来的第一个器官;心脏是伴随着生命开始和结束整个过程的唯一器官;同时,心脏是一个接受外界信息、并形成同步善恶(促进与伤害)判断、继而做出相应的意识调整的重要器官。心,是引领人获得生命高度提升的器官。心,位于胸腔之内,膈膜之上,两肺之间,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心分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属于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动力器官,并具有内分泌功能。心近似倒置、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大小似本人的拳头。可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表面有三条沟。心尖:由左心室构成,朝向左前下方,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心底:有大部分左心房和小部分右心房构成,与出入心的大血管干相连。两面:胸肋面和隔面。三缘:心右缘,心左缘和心下缘。三条沟:冠状沟,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心深有研究,认为: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主”。心的生理特征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以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有形之心的认识。还有无形之心,灵魂的另一个名字,也称“心灵”。属于神主生成的非物质活体。身心健康的人就是指生命构造健全而灵魂也同样拥有完全神志的健康人。亦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表达。最有代表性的是儒家、道家、佛家对无形之心的认识。
儒家心学最早可推溯至孟子。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其大意是: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气随着自然界阴阳之升降而发生周期性变化,一般说来,心脏疾患,特别是心阳虚衰的患者,其病情往往在夏季缓解,其自觉症状也有所减轻。而阴虚阳盛之体的心脏病和情志病,在夏季又往往加重。从预防角度来看,中医养神理论重视根据时令来调摄身心,在夏三月应当“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尽量延长户外活动时间,使人的身心符合阳气隆盛状态,这样可使心的机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扩展,发挥生命的潜能。从治疗角度看,中医学提出了“冬病夏治”的理论。如阳虚性心脏病在“水旺”的冬季易于发作,而“王气”是不易治疗的,故待到夏季心火之用事,内外阳气隆盛之时给人以适当调理,籍内外阳气之盛,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心与五色、五味的表里关系。心在五行属火,五色上属赤色(红色),在五味上对应苦味,其华在面,所以有心病的患者在面相上会出现赤字,可以以此来辩证,在经络上与小肠相表里,故心气不足也会影响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样小肠的病变也会影响心脉。
道家心学发端于老子。道德经中,道,就是心。依照老子的描述,我们处在最底层的心,是刀兵心。上进一步,罢免刀兵,我们能以礼行事,我们便是有礼之心;再上进,我们能够帮助他人,有益他人,我们便是有义之心;再上进,我们能够亲爱他人,广爱一切,我们便是友仁之心;再上进,我们能够常行不得,自知梦幻,我们便是在道之心。修行上,老子达到无身,以天下为身;老子达到无心,以老百姓为心。这是老子的浑心。大心原本无知无欲,永恒无名。因可“道”可“名”,也即妄想执着,大心变小心,步步见小,一直见到刀兵心。画地为牢,无限之大我,堕落成一身之小我。浑心,无形无相,无数无量,永恒无名。因为“可”道,而有了妄想分别执着,生出无。这就是宇宙之生因、动因。这无就是一。这就是宇宙之本初,万物之父。反观之,无就是有,有了无。此有就是二。名其为有,实际是无。尽快如此,却成万物之母。父母交合而生子女,这就是三。生成后天最小之微尘,最大之世界。这个生生不息过程,就是失道过程。一、二、三,越积越多。老子提出的无为,乃是修心,修除玄蓝,这是归大道过程。必然是三、二、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达到无的高度,心,洗浴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浴,神不死”。这不死的心,就是生出一切有和无的玄牝。可见,心,生出万物,所谓的物质世界;生出意识,所谓的精神世界。有,是心欲令其有;无,是心欲令其无。都是心在妄想、分别、执着。无论佛祖、耶稣、还是老子,都告诫我们要清净自家心,看好自家心,洗浴自家心。圣人,把自己地位放至最低。圣人,圣在其心,而非其身。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