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寒来临,菊花煮酒敬老人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13:02 阅读(0)
九九重阳寒来临,菊花煮酒敬老人
刘方计(山东乳山)
《孟江女小调》里有唱词道:九月里来九重阳,菊花煮酒空相望。落叶飘,秋风凉。窗前月如霜,我给亲人做衣裳。线是相思,针是情啊,针针线线密密缝,密密缝……随着歌曲的旋律,思绪中出现了一幅凄凉的画面。秋风瑟瑟,重阳日来到,一位年轻的小妇在凉月如霜的窗前,思念着自己在外修长城的丈夫,穿针引线,给丈夫缝织着御寒的衣裳。
笔者且不去细究孟江女的故事。但从这些歌词里却能找出九九重阳节由来已久,早在秦朝以前就已成为民间的一个民俗节日,且知道重阳节要酿造菊花酒的。
那么,九九重阳节究竟从何时兴起的呢,这个重阳节又有多少说词和讲究呢?带着这些个疑问,我查阅资料,引经据典,找出了几条依据,整合胶东重阳节的过法,写下如下文字,与大家分享。
迎春送秋祭祀日
九说重阳有出处
重阳节在民间有许多说词,整合后大约有如下几条:一说是重阳节与女娲的经历有关。女娲是上古时期造人补天的大神,因上古时期就有春迎秋送大活星(心宿二)的仪式,这是一项有季节提示功能的祭祀活动。说得是古代波斯将心宿二,毕宿五,轩辕十四,北落师门合称四大王星。二,心宿即天蝎座α星(天蝎座的主星),中国古代又称大火,属东方苍龙七宿的心宿,主要是用来表示从此时开始天气逐渐由暖变寒。据说最早举行庆祝重阳节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的第一人是女娲。
其二是《易经》说。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其三是由宫中传出说。重阳节,据说雏型应该是在秦朝以前的民间,后来在汉朝宫中定制。据说在汉代,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迫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就是这个宫女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
其四是踏秋说。重阳又称“踏秋”日,与三月三日“踏春”日相对应。依据传统,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传统在变化,但重阳踏秋赏菊活动依然盛行。
其五是“女儿节”说。在我国,有些地方重阳节又叫“女儿节”,若有女子新出嫁,娘家必赠送重阳旗与时鲜盒,称为送“重阳节盒”。这种习俗来源于晋代《搜神记》的记载:丁氏女遭恶婆婆虐待,永无休息之日,不堪忍受折磨,于九月九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托告世人,劝人家善待媳妇,请于重阳节让她们休息。于是人们为丁氏女立祠祭祀。后来每逢重阳节,父母都要把出嫁的女儿接回来团聚,称之为过女儿节,实质上也是让妇女休息之意。
六是“登高”说。登高是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崖或是登高塔。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别有一番情趣。
七是赏菊说。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现代人的举动,更加证明了这一点,他们通常都是举办菊展活动来体现。菊展时间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八是茱萸说。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古人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因此人们还称茱萸为“辟邪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