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回到家乡尝新米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10:40 阅读(0)

回到家乡尝新米

 陈绪伟(陕西安康)

又到“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季节,家乡人邀我回乡尝新米。
随车而行,一路上所见,坪地一坝坝良田,迎风翻滚着金色的稻浪;沿河沿溪一层层梯田,銜着云朵升腾橙黄的霞光;塝上垭壑上的雷公田,似镶嵌在山梁中的铜镜,映射出缕缕谷香。
走进乡村田野,我记起家乡人,整秧田犁水田插秧苗的情景;脑海就浮现,秧苗青青,秧水漾漾,蜻蜓点点,蝴蝶翩翩的影像;一一还记得,阳光云雨呵护,布谷秧鸡飞去,留下稻浪蛙鼓的时节。眼前就是这样,金色的秋季,打谷的日子,拌桶下田了,家乡尝新米的节气到了。
现在的尝新节,早已没了过去的氛围。但是家乡还依然保留着,打新谷子了,邀亲友们回家乡尝新米的习俗,若亲友忙在城镇来不了,就送点新米去尝尝,讲究个惦记和念想的礼节。这个礼节的传承,饱含着古训家风的意义,是想告诉亲友:家乡又是一个丰收年,家乡人“秋稻新米倍思亲”,勿忘“粒粒皆辛苦”的勤劳之本。
 
 
 
故土家乡,位于陕南汉江北岸,凤凰山南麓的一个山村。我清楚记得,家乡老人讲的“尝新”史话:山里的乡亲,大多是明末清初那个时代,从两湖两广移民到这里安身立命的。农耕尝新米的节气,也是从故乡老家传承过来的。由于家乡人来自多地域、多姓氏、多风俗的移民客家,又与当地巴人生活在一起,习俗也就慢慢融合而有所变化。特别是到了人民公社化,人人都成了生产队的人,田地都是集体的,这“尝新”的农耕风俗节气,就由原来的家族族长主持,变为生产队长来决定了。这“尝新米”的规矩、形式、氛围、时间等方面,就有了许多不同。
我年青时生活在家乡,正是人民公社化年代。耕地与粮食,就是家乡人的命根子;大集体生产队里,不仅把它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还与国家建设、兴旺发达息息相关。记得那年,集体尝新米的祭祀节上,队长的一段寄辞,讲明了这个道理:“今天尝新米,勿忘耕田地;农事有古训,敬祖敬天地。人人尝辛苦,个个出力气;缴足公购粮,为国献厚礼……”那些年,集体大生产,从插秧到尝新米的过程,至今似乎还历历在目。
“三月播种下稻秧,四月储水稻秧长;五月初来插秧忙,六月薅草追肥长;七月拔稗灭虫害,八月中秋新米尝。集体粮食大丰收,社员个个喜洋洋。”当时一首《尝新米》山歌,我仍是记忆犹新。山歌一一表达出耕种劳作的时节,山歌也唱出了人们期盼丰收的快乐心情。
 
 
 
山里的气候,高一丈不一样,庄稼成熟有早迟。低处的田,水稻已经泛黄,队里人一大早,就在田坎上走着,细看密扎壮实的稻秧,轻拨稻穗盈盈的露珠;当一轮红日探出山头,丰收在望的惬意,就挂在他们微笑的脸上。这时,队长就带几个老农,走进一坝早熟田,抽摘一些稻穗,细细观摩,轻轻抚摸,慢慢揉搓,查看颗粒是否熟透,以此决定最先收割的稻田。顺便堵住这些稻田的进水口,挖开田边出水口,放干稻田里的水,以便收割打谷时干净利索。
做好一切准备,还要瞅准好天气,队里就会选定“尝新米”的吉日。打谷那天,生产队长早起,站在高梁上一声喊,开田打谷啰!队里20多户人家,男女老少40多个劳动力,麻利拿上镰刀,挑起箩筐,拖抬四五个拌桶,赶到开收的稻田。割的割、打的打,那劳动的场面,很有节奏感和韵律之美。割打两个时辰,挑谷子的就起肩了。金灿灿的稻子,倒在大晒场上,用推板摊开,爪耙扒成行,风撩日暴晒,直到夕阳下山。这时晒场的人,赶紧收拢稻谷,立刻抬出风车,麻利用撮箕铲晒谷,从风车上口倒入箱里,熟练地摇动风车手把,秕谷从前口飞出着地,饱谷从下口落在箩筐里。就这样,一箩筐、一箩筐的新稻谷,在保管室里的篾席上堆成山。人们劳累一天,虽是挥汗如雨,却是乐在心里。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