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系列之一:《童趣》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09:27 阅读(0)
散文系列之一:《童趣》
杨文礼(陕西志丹)
没有不老的容颜,只有不老的童心。
步入老年的我,翻着小学生的作文——童年,别有滋味在心头。他们说,童年是一本书,记录我们的点点滴滴;童年是一首歌,唱出我们的喜怒哀乐;童年是一幅画,渲染了我们五彩缤纷的故事;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这显然是经老师加工过的,过于成熟了些,少了些童稚和天真。
童年起于“赤子”。“赤子”最早是老子所用的比喻,在《道德经》五十五章中;“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意思是说:道德修养深厚的人,就像“赤子”一样,毒虫不螯他,猛兽不伤害他,鹰隼不搏击他。他虽然筋骨柔弱,但是两只小拳头却能握得紧紧的;他虽然不懂得男女交合的事情,但是他的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都是因为他精气充沛的缘故。整天号哭嗓子却不会嘶哑,这都是因为他和气醇厚的缘故。“赤子”毫无疑问是指婴儿。有人解释: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赤色的,故称“赤子”;还有人说:尺字古通用赤,赤子者谓始生小儿仅长一尺也。《孟子·离妻下》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是第一次出现“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即婴儿之心,婴儿之心当然纯洁无瑕,没有丝毫杂念。
“赤子之心”今天更为重要。享誉全球的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三岁以后直到死亡的总和。没有什么工作比抚育出生头三年的婴儿更重要,正所谓三岁看到大,七岁看到老。三岁之魂,百岁之才。小孩两岁时的大脑已有成人大脑的四分之三大小了,人的智力发育快速的时期就是婴儿时期,依据大脑生理学上的理论,要提高儿童的素质就必须在脑细胞发育最快速的婴儿期来做。今天神经科学发现人脑细胞具有异乎寻常的增长能力,遗传进程为个体感知、运动思维发展提供充足的细胞,以保证适应复杂环境的需要,如果环境刺激贫乏,脑的许多细胞就会发育废止,不再生长。如果刺激丰富,神经细胞就会充分利用那些来自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平衡的、运动的、语言的、来自形状的、颜色的、符号的、声音的在运动、在探索、在模仿每时每刻接受着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才得以充分化和建立起来。环境刺激像一只无形的手,一个潜在的设计师,塑造我们的大脑微观结构。环境刺激以自己的结构方式刺激了大脑的结构与分化。智力的实际发展水平,主要以早期环境教育质量而定。“超常”是早期良好教育的结果。发展的天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切不可放弃这稍纵即逝的潜能开发的宝贵时光。我国现在的孩子,一般不缺吃、穿、爱,只缺年轻父母科学地开发其智慧潜能的新观念、新技能。
幼儿期的教育要以保证孩子的金色童年,拓展儿童的情趣为前提。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童心是童趣生长的乐园。每个人都从童稚走来,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趣事,有时,因我们成长的太快,来不及发现、感受,又在漫不经意中忘却。能记录下来,就弥足珍贵。清代文学家沈复在《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写了自己的童趣,年幼时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到可以看得清细微的事物,常常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夜把发出雷鸣似的叫声的蚊群,暗想成鹤群飞舞,喷烟给它们,当作“青云白鹤”的景观;聚精会神地看杂草丛生处,把丛草当初森林,把虫蚊当成野兽,把土块当成山丘,凭着假象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如此平常稀松之事,形成文字,人人爱读,引起共鸣,编入小学课文。爱因斯坦仅两岁半时,妹妹玛雅降生了,父母告诉他从此有新玩伴可以一起玩耍了,他看到父母抱来新生的小妹妹时失望的问道:“她就是我的新玩具吗?它的轮子在哪呢?没轮子,我怎么玩啊?”他五岁的一天,父亲送给他一件带来终生影响的小玩意一一一个神奇的指南针。这个不断的指向北边的小磁针使得年幼的爱因斯坦对自然的神奇力量十分好奇和敬畏,在他年幼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到了晚年依然对它津津乐道。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记了不少的童趣。还有人记述:孩子:“妈妈,这是什么?”妈妈:“这是老鼠药,”孩子:“妈妈,我们家的老鼠生病了吗?”有一天,看到一对龙凤胎,很是可爱,可是分不清大小,于是就问:“你们谁大谁小啊?”女孩子神神秘秘地说:“你猜猜,我们谁是哥哥,谁是妹妹?”最励志的童年趣事是李白小时候受到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和“司马光砸缸”。